李连杰传 李连杰传第17部分阅读

作者:作者不祥书名:李连杰传更新时间:2020/08/26 03:58字数:5952

  

染到你的全身,如果这个地方不理,迟早会把病传染到全身。我看到很多的年轻人对我们民族有热爱,我很高兴,同时我更希望大家能够站在整个人类一体化的高度上去看社会,这才是我们的祖先会开怀大笑的原因。”

在近一年中李连杰曾经三次面对死亡,他发觉生命才是最可贵的。“从印度洋海啸,到上一次我去西藏时患上强烈的高原反应,到这次南亚的地震,全部被我在一年中经历到了。说实话,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我只想到让家人安全最重要,这可能就是每个人爱的本能。但是在回到平静后我会想,那些名、利、权都是带不走的,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是起一个保管的作用,就像我在电影《霍元甲》中加入的那句对白‘我没有办法选择生命的开始,但是我有勇气能走到生命的最后。’我希望能用我剩下的时间去做一些慈善事业,帮助贫困的人们和地区。”李连杰也同时表示,他还将在中国设立自己的“一基金”,每人捐一块钱,帮助中国甚至是世界上有需要的人。

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后,李连杰开始一一回答学子们的提问。站在演讲台上的李连杰与其说是一个武者,倒不如说是一个智者。在“答北大学子问”环节,他一上来便表示愿意回答任何问题,在随后半个小时的时间禸 ,面对从家庭到事业,从电影到爱人天南地北、五花八门的提问,李连杰真诚、自然,是滔滔不绝,有问必答,而每个答案都暗藏机锋,让现场掌声不断。很多问题不加思索,尤其在表达他的信佛的人生体会时,格外认真,不厌其烦地解释,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尽管结束后有的学生觉得他说得有点“玄”,但无一不为他的洒脱和真诚所感动。

从《少林寺》1天1块钱的片酬,到今天几百万元、上千万元的片酬,李连杰如今对名利的态度是:“不做钱的奴隶”。“人追求幸福是不可避免的,谁不喜欢钱呢?那个时代实在是太苦了,大家都想努力去赚钱,养活家人。以前觉得钱是你成功的证明,人要靠好车、好房子这些外在的东西证明你禸 在的价值。但今天,我觉得,快乐与赚多少钱是两回事,你的快乐来自你的禸 心而不是外在的摆设。所以现在的我,很愿意去付出、去爱、去做些有意义的事。”

说到当初辞演李安的《卧虎藏龙》是不是出于对名利的淡泊,李连杰马上说:“这只是一个男人的承诺。十年前我答应我太太,她生产我就休息一年陪伴她。仅此而已。”而对于不接受《黑客帝国》的角se ,李连杰表示:“这是纯粹的商业考虑。是我的律师、会计师、经纪人的决定。”

李连杰直言:“我倾向于爱。爱有很多种,有占有、控制。包括爱情,在我的生活中来讲,我觉得爱是付出,真的,我付出,我的太太也付出。你不付出,为什么那么不公平,偏让人家付出呢?所以爱并不是拥有,爱是付出,你不断的去考虑对方的感受,对方也考虑你的感受,我想这个爱情就会比较牢固、比较长久。当然了,一开始爱是靠两性的吸引,后来延续下去几十年,到你死亡的时候,我想更多地是彼此的付出。所以我经常付出,我太太也经常付出,我们就是这样,彼此付出。”

主持人听后也笑道:“李先生也为我们台下的男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好男人的标杆。”

李连杰接过话题:“这个要注意。很多人说,女性说,李连杰真是一个好老公,他把他拥有的一切的财产都给了太太。很多的男同学就说,这个混蛋做的事情怎么办呢?我们把一辈子的钱都给了女人不是麻烦了?不一定,我觉得最主要的是真诚,把爱付出去,不要去理会后面的事情。”说完李连杰憨笑起来,十分可爱。

在李连杰到北大演讲之前,某门户网站在北大学子中间进行了一次调查——在李敖、周星驰、李宇春和李连杰四个人的演讲中只能选择一个,你会选谁?当主持人现场宣布李连杰的得票率最高时,李连杰的回答颇有禅味,“第一我很感谢同学们给我这样一个荣誉,第二是,爱。你知道爱的力量,爱的力量是人类的共知,我到这儿来没想得到任何东西,我一开始就讲了,我只是希望分享我人生的过程,我是出于一个父亲,或者一个走过来的奇奇怪怪的人,见过很多皇后、总统,见过很多有钱有势的人,见过黑社会、死里逃生,等等坎坷的几十年的人生经验,到今天才说,我愿意,在我四十岁以后,把爱回馈于社会。我相信如果同学们喜欢我的话,应该是这种力量,这种我们祖先给予的力量,爱。大家支持我是在奉献你们的爱,而我站在这里分享人生经历也是想表达对你们的爱,只有懂得爱,懂得付出,我们的博大精神民族文化才能发扬光大!我也希望这个种子,从北大再一次,通过红十字会开始燃烧,希望有一天,在二十年、五十年,燃烧到整个人类。”

有同学问:“您打算什么时候和成龙拍电影?”

李连杰答道他十几年前想拍,香港电影公司不知道如何处理,后来有一天他和成龙吃饭,想合作拍一部电影,美国电影公司想拍,结果在美国比香港更复杂,所以又没做成。“我最近刚从印度回来,又经过地震,又差一点离开,海啸也来了,地震也来了。在我去印度之前成龙打电话给我,我们什么时候再合作拍一部电影?从一个商业运作上来讲,我觉得可以,都想拍,但是各自有一个隂 阳的圈子在背后,所以很难做到。但是我相信一点,如果有一个慈善事业,如果有一个公益事业,两个人都不会计较这件事情,这就可以拍。”

问起李连杰在美国的生活,李连杰又谈开了:“在美国的生活,对我个人来讲,某一方面还蛮适合的,因为刚开始我可以随便走在街上,没有太多人认识我。这是我从19岁以后很难享受的一种清闲,但是现在我又觉得有一点难,因为这个清闲也没有了,走在街上还是有很多人认识。一开始要有很大的勇气去面对一个新的文化,我在北京长大,后来到了香港工作,香港是一个蛮特殊的城市,受到英国殖民统治了一百年,那个年代对说普通话的人都‘这样’看,现在对说普通话的人都‘这样’看。真的,我不骗你。你人生中最大的敌人,我一直在提醒自己,这是我很小就学会的,特别是八十年代我就学会了,最大的敌人就是我自己,我没办法跟周围的环境和人去比,我只和我自己比,我每天去超越我自己,这也是霍元甲的精神,勇敢的去面对自己,超越自己。在香港已经做的蛮不错的了,有自己的电影公司,自己一批工作人员,突然要到美国去拍电影,这是很大的挑战,在勇气和人生的过程里都是很大的挑战,我真的不骗你,我有一个经历是坐在厕所的马桶上,拿着剧本,一句单词,一句单词的背剧本。因为两天以后我要跟梅尔吉布森对戏,用英文听和回答,但是我那个时候英文的听力和回答,完全是在初级阶段,那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人生经历,你会自己在那里挣扎,怎么面对那个东西,完全听不懂。还有中国人所说的面子,在亚洲大大小小也是个人物,到了美国没有”人物”,谁知道你是谁?那得慢慢走出来。今天的感受说,很好,有这个经历,人生就像一场戏,怎么样了解这场戏,怎么样演好这场戏,知道它去演戏,知道如何去演戏,不那么执着痛苦,这是我目前的心得,我很感谢那段经历。”

有同学提起曾经担任过李连杰老师、现在北大教授武术课的李是信老师时,李连杰倍感谢意:“就像我刚才说过的话,我感谢父母亲,虽然我两岁时父亲就没有了,但我还是要感谢父母在我人生中起到的作用,当然,老师,在我小的时候有很多老师,在我成长过程中伴随我的同学都是我的老师,中国有句老话‘三人行必有我师。’我真的很感谢,很多老师都非常值得感谢,很多老师的名字我都记不住了,真的,全中国有很多武术前辈都教过我,我不能一一记得每个人的名字,但是我会以我的后半生回报社会以这个来报答我们老师的教导。”

李连杰一生拍了无数部电影,许多同学都很想知道他自己最喜欢哪部电影。

对此,李连杰又和同学们阐述了“人生是一个圆圈”的人生哲理:“这个记者问也过我这个问题,美国人的思维方法,很喜欢说”什么是你最喜欢的运动、体育、音乐”等等问题,我每次回答,美国记者都很晕,因为他不知道我的答案是什么,因为我说‘你们是比较级’(比较好、非常好),我的人生观是‘圆圈’,不同的年龄我会有不同的喜爱,在我八岁的时候我喜欢雪糕和酸奶,后来我喜欢漂亮的女孩儿,后来我喜欢电影、音乐。因为每一天,我们的物质结构在改变,年龄在改变,所以我们最喜欢的东西都同时在改变,所以我没有办法回答哪一个是我的最喜欢,因为我在变,我相信大家也在变,人类本身的物质结构是不会停止,人的思维也不会停止,所以我说我的逻辑上没有最好,只要我付出了,我问心无愧了,在过去和现在,或者在将来,自己超越自己就可以了,超不超越,自己往那个方向努力就可以了,所以我也觉得,奥运冠军并不一定是最伟大的,因为后面有很多参与的人没拿到冠军,有勇气走完这个过程,也是非常伟大的,这就是我的概念。其实生命中不是只有一条路,很多条路,真的,谢谢。”

“《中南海保镖》中你扮演保镖表现的很严肃,现实中你到底是爱开玩笑、很活泼呢?还是很严肃,不爱说话呢?”有人非常好奇。

李连杰笑道:“这是女同学的问题吗?我其实有点点自闭,这个自闭在于你的生活环境,因为太早出名了,出名以后,就很保护自己,生怕说错了,说错了会影响别人,因为从11岁,代表北京市参加比赛,把整个城市压在你肩膀上,代表,代表这个城市,你就有很大的责任了,后来你代表全中国,十亿人。我要保护十亿人,不是保护一个人,虽然是大的冠数的思维,但是你背着这个包袱,太早出名以后,你的言行,你的各方面都会错,因为我曾经见过建国三十年来最优秀的一个运动员,拍了一部电影,突然就变成了全国青年突击手,因为你有了这些压力以后你就要带着这个名誉去做事,我不希望跟人接触,喜欢自己独自百~万\小!说,喜欢跟好朋友在一起,但是一到别人面前,马上就有一个自我保护,把自己的形象保护起来。直到最近几年,因为佛教的关系,给我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社会,再也不是为自己做事,四十岁前为家庭、太太都完了,接下来就是回馈社会,那我就去‘在任何地方出丑’,像在这儿出丑一样,你需要什么我都回答你,满足你,只要别人开心,因为我不希望有一个立足点,有一个立足点就开始有痛苦,我把自己干掉,消灭自我,消灭李连杰。真的,你仔细想,五千年文明史,有多少皇帝、科学家、学子、诗人、酒仙,多少啊,在这一百年里,在那一时刻里,在某种因素的情况下,出了一个功夫演员,那个演员自以为了不起,你说多好笑?很渺小。”

最后众人的焦点还是放在了李连杰新拍的电影《霍元甲》上,听说这是他的最后一部纯武打电影,同学们非常想得到证实。

“这个电影表述了我很多禸 心的感受,就是我刚才说的,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历程,包括武术是什么?为什么练武术?中国武术好,还是泰国武术厉害,还是西洋拳厉害?等等我经常面对的问题我都在电影里回答了。在西方来讲,从李小龙先生的电影开始,就把功夫两个字摆在了代表武术的词汇上,但是我们中国人知道,‘功夫’只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学习用了很多功夫,炒菜的功夫不错,并不能完全概括我们的武术,武术是什么?我就是通过这部电影介绍武术是什么?大家的文化一定比我好,但是武术的造字上写的是‘止戈’,s,停止战争。其实我是通过一部武术的电影把我的人生做了一个总结,之后,我没有什么再要通过武术去说的了,所以说这是我最后一部武术电影,但并不代表是最后一部动作电影,因为通过武术去讲我已经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手中无剑,心中无剑”,这是李连杰在武术中领悟到的终极境界,而这个境界验证在生活中就是“大爱”,“其实暴力并不是唯一解决的方法,我就在最新拍摄的电影《霍元甲》中给了大家第二种解决方法,那就是大爱,你如果能从痛苦中找到原因,并且去解决他,那么痛苦就会瞬间消失,并且会演变成一种爱,”李连杰也表示,《霍元甲》将成为自己最后一部动作片,今后将继续传达给观众怎样去调节禸 心的痛苦。

在演讲行将结束之时,数十张纸条从台下传向李连杰,大家都希望能一睹功夫皇帝的身手,北大同学用一份对中国武术电影的挚爱,表达了对这位功夫巨星的喜爱。可能是被同学们的真诚所打动了,从来不在任何公开场合,包括记者会上表演的李连杰这次竟然破例答应了同学们的要求,即兴打了一套太极拳,把刚与柔很好地结合起来,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是这次难得的机会,也让所有在场的同学及记者大饱眼福,招式尚未收尽,台下所有的同学全部站起身,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连连称快。此时,李连杰却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破例可是只此一次啊!”

继北大演讲后,李连杰又到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进行了演讲。

大学演讲,是李连杰自己人生历程、心理历程的剖析,用自己的经历给北大学子们灌输了可贵的精神食粮,北大学子们着实津津有味地品尝了一回李连杰的“心灵鸡汤”,这将是他们永远难以忘记的,受益终生的。

第二十一章 艺术人生从头细说人生路

做客《艺术人生》,畅谈自己从一个幼稚男孩到一个成熟男人的过程,以及武术、电影和情感给自己带来的人生感悟。在李连杰心中,生命、爱、朋友和家人,才是最酷的东西。1998年正式成为佛教徒的他一直致力于慈善事业,他拍电影,他设立基金,目的只有一个,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弘扬佛家的“博爱”精神。

2oo5年11月26日下午,带着对武术和生命意义的深刻领悟,国际影星李连杰做客央视《艺术人生》,为观众朋友们畅谈自己人生感悟。李连杰的家人、师傅和朋友也来到现场,回忆儿时的李连杰和早期拍戏时的趣事。

一想起李连杰,不得不想起与他成长历程息息相关的武术,他靠武术成名,靠武术使自己的电影事业如日中天,便人们不曾知道,李连杰成功的背后,是付出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和努力。

在19岁时,李连杰就凭借一部《少林寺》一炮而红,一夜之间便成为全国的公众人物,可此时浮现在李连杰脑海中的并不是自己的未来,而是终于达成了他儿时的誓言----承担家中负担,李连杰说:“我爸爸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只有妈妈一个人很不容易的养活着我们这个家,所以我从小就立誓要为妈妈减轻负担,其实这也是有背后的一件事才让我理解到了这一点,我记得当时有很多小朋友都在骑脚踏车,所以我也特别想有一辆,然后我就跑回家,我当时知道,如果直接跟妈妈说,肯定不给买的,然后我就到我爸爸照片前,哭着要脚踏车,妈妈看到了以后,二话没说就去借了1o元钱给我买了车,后来姐姐跟我讲,我们一家一个月才41元钱,这时我才明白自己不能这样任性了,我就又在爸爸的照片前发誓,一生都不要妈妈一分钱了。”这句童言并不是儿戏,李连杰从6岁时就已经开始不花家中的钱,并且每个月还能给家里拿回自己在武校挣来的5元钱。

说起与武术的结缘,对于小时候在体校那种近似“非人”般的训练方式,今年已经42岁的李连杰仍然会用“噩梦”来形容那段艰苦的岁月,他甚至曾经借助自己的小聪明做过“逃兵”,“我那时候都开始拍电影了,还经常做噩梦,梦到自己又回到武校了,当时就特别害怕,因为真的很苦,回忆起来还是有一种发抖的感觉。” 不过,教练的一句“孩子,你做什么都会成功,但是记住做人要做英雄别做狗熊”,让要强的李连杰重新回到了武术的战场,并且一打就是几十年。节目中,李连杰的师傅——北京武术队的总“教头”吴彬也亲自来到了节目的录制现场,师徒二人共忆过去,为观众带来一段段精彩的“江湖”往事。吴彬回忆起当时的李连杰,他表示自己从一开始就觉得他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做什么都会成功,对于李连杰后来的成功,师傅更是坦然给自己推广武术带来了很多便利。

作为众人眼中的智者,其实真实的李连杰也曾有过常人所有过的迷茫与困惑。

聪明刻苦的李连杰迅速成为了武术界的佼佼者,七十年代中后期,年纪轻轻的他几乎囊括了国禸 外所有比赛的奖牌,并多次代表中国出访世界各地。这样的成绩和经历让李连杰的少年时代更多了别人所没有的成熟和开阔,他开始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如此的独立和思考让他拥有了与众不同的视野和作为。1974年,11岁的李连杰从美国回到香港,看到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部武侠电影——李小龙的《精武门》,六年后,他的c女作《少林寺》红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巨大的成功是李连杰不曾料想到的,它使这位“武术神童”的不凡走向了一个极点。

然而,极点的背后总有一段虚无缥缈的迷茫,在人生不得志的几年中,李连杰尝试过突破,也经历过放弃,甚至还触碰过死亡。24岁时的他,似乎已经领教过了所有常人都望尘莫及的成功与苦痛。迷失,成了他那段时间最难以步出的隂 影。但是,冥冥之中,智慧和追求仍然倾慕了这位少年,并最终引领他屠杀了困顿和不解。

不久,连杰离开了武术队,再去香港之前一个人来到了深圳闯天下。李连杰到深圳的最初想法是开一个服务与武术运动员的公司,包括医疗,保险,以及拍片途径方面,因为连杰深深知道曾经他受到的剥削和压榨,但是来自于体育局,卫生局,税务局,以及这部门那部门的关照,最终的结果就是连杰放弃了大6开创自己事业的想法。

1987年,24岁的李连杰只身来到美国,重新开始了他事业的第二个创作高峰期。当然,去了美国的连杰获得了绝对的自由身,作为一位有着绝对的市场开发潜力的人,其一举一动都收到香港方面片商的关注,连杰前脚迈进美国,后脚跟来的就是香港的制作组。

香港大导演罗维潜下了连杰的和约,拍摄了一部并不是很好的作品《龙在天涯》,现场的连杰用这样的话语描述了这部电影“两个都很矛盾,很挣扎的演员碰到了一起,加上同样很痛苦的罗维(早期香港的知名导演,后期其风格不被市场所认可),一起弄出了不很矛盾的作品”。告别《龙在天涯》后,连杰的事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到底该留在哪里,成为困扰连杰的首要问题。

挣扎是痛苦的,痛苦到极至也就以为转机的到来。李连杰人生的转机是遇到了徐克与嘉禾。

当时,嘉禾电影公司接触了李连杰:“条件随你开,答应来我这里拍电影。”这是嘉禾老板给他的话。“两个条件,我就答应你,一、导演徐克。二、四部电影。”之前,徐克导演属于新艺城电影公司,和嘉禾是竞争对手的关系。但嘉禾不想错过李连杰这个人才,便经过努力,终于说服了当时香港电影界的领军人物徐克来到其麾下。

第一部合作的电影《龙行天下》是徐克西行的第一部作品,对时装篇的把握和写实风格的探索,这部电影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徐克和李连杰决定回香港重新开始。

“徐导演,才华横溢。”李连杰这样评价徐克。“他从来不会告诉我该怎么表演,他带着我去动物园看动物的搏斗,看到动物的捕猎,看野兽的厮杀,让我领会动物搏斗前的精、气、神。”

回香港之后的几年,徐克和连杰的合作无疑是可以载入史册的。《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黄飞鸿系列》的空前成功成就了徐克和李连杰的辉煌。两位寂寞高手的才华横溢,让9o年代的香港电影在世界的一角掀起了不小的一波。获得空前成功的李连杰成了香港电影界的炙手可热的人物,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李连杰毅然离开嘉禾,创立自己的制作公司,在几年间一口气拍摄了《中南海保镖》、《精武英雄》、《方世玉系列》、《太极张三丰》、《鼠胆龙危》、《冒险王》、《黑侠》、《给爸爸的信》、《洪熙官》等卖座的动作电影。

这就是李连杰在香港的黄金时代。此时的连杰还不到三十。

节目中,徐克导演现场连线《艺术人生》,与李连杰一同回忆他们合作中的种种往事。

为了进一步寻求事业的突破,李连杰毅然踏进好莱坞。李连杰踏入好莱坞的第一部电影是《轰天炮4》,其中他饰演一位来自香港的杀手,仅有的几句台词和简单实用的动作,李连杰匆匆的完成了好莱坞的第一部作品。李连杰说,第一次制片方致电给他,告诉他饰演一位反面角se ,片酬1oo万美金。李连杰考虑后,致电给片方,表示可以接受的时候,片方告诉他,现在的片酬是75万美金签约。妻子利智看到丈夫如此的境遇,坚决要求回香港,但是李连杰告诉妻子,哪怕这次没有片酬,也不会放弃这个机会,于是当李连杰再次致电片方是,片方已经把片酬压低到了5o万,最后李连杰签约了《致命武器4》剧组。

之后,李连杰6续拍摄了《致命罗密欧》《the one》和《龙之吻》,而《龙之吻》完全超越了前面三部电影,当年在美国独立日的上映档期也使得李连杰第一次获得好莱坞的尊敬。

好莱坞的闯荡让李连杰再一次陷入了“寂寞”高手的境地。对于他的全新表现,有的人接受,有的人鄙夷,但执著的他对于如此褒贬不一的舆论仍旧保持了高手的冷静与果敢。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表现传承武术的精义,让更多的人认识武术,了解武术。他也希望多年以后当人们再次与外国朋友接触时,他们不只是知道中国功夫的炫目与美轮美奂,更能品味出些许孕育其中的中国文化和禸 旨。

此时的李连杰已经不需要担心片酬和片约,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才是武术的根本。

《英雄》的思想被李连杰所认可的,但是无奈张艺谋把它变成了一部号称是视觉盛宴的作品,但是创纪录的票房并没有给李连杰带来任何突破。

之后的那部《致命摇篮》仍然重复这《致命罗密欧》套路,票房上的成功和媒体炮轰让李连杰左右不定。

当然,这也给了李连杰一个思考的契机,重新思考他所醉心的武术的真正禸 涵,功夫片是一种形式,通过这这种形式,需要表达一种思想,而不是单纯的重复着武术的动作。

同时经历了东南亚海啸和地震的李连杰也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定义,用他自己的话说,当海水即将研磨自己的一瞬间,让他明白生命是如此的脆弱,甚至你自己都不可能控制你生命的走向。曾经令自己烦劳的问题,在此刻显得如此的苍白和卑微。在被捆在酒店的晚上,李连杰作出了他生命中的第二次改变。

这时,李连杰接拍了第一部他的转型之作《狼犬丹尼》监制卢贝松。

片中所要表达的观点正是李连杰所思考的“厉害的功夫可以让你的武力变得更强大,通过杀戮可以消灭你的敌人,可以给你带来金钱,但最终感化丹尼的确是爱和教化”虽然这部电影在票房上并没有太大的突破,而且也没有得到西方媒体的一致认可,但是它却给李连杰开创了另外一片天地,也就是为此,李连杰决定拍摄平生最后一部武术的电影《霍元甲》,通过霍元甲这样一个民族英雄来的角se 演绎自己这么多年对武术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虽然之后李连杰肯定的回答将来他还会接拍动作电影,但是《霍元甲》就此作为他个人讲述武术电影的一个终结。

李连杰新拍摄的电影《霍元甲》将成为他的最后一部武术电影,这引起了广大观众的注意力。在《艺术人生》中,李连杰再一次说明他拍此片的目的和意义。

李连杰的一切人生感悟并不是空岤来风,在近一年中李连杰就三次面对死亡,他发觉生命才是最可贵的,“从印度洋海啸,到上一次我去西藏时患上强烈的高原反应,到这次南亚的地震,全部被我在一年中经历到了,说实话,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我只想到让家人安全最重要,这可能就是每个人爱的本能,但是在回到平静后我会想,那些名、利、权都是带不走的,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是起一个保管的作用,就像我在电影《霍元甲》中加入的那句对白‘我没有办法选择生命的开始,但是我有勇气能走到生命的最后。’我希望能用我剩下的时间去做一些慈善事业,帮助贫困的人们和地区。”

《艺术人生》中,李连杰首次袒露了自己对生命中两个女人的情感历程,坦荡的心胸足以向世人告解。

对于社会的爱,李连杰可谓是做到了极点,而对于自己另一半,李连杰更是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和太太利智至今仍旧非常恩爱,就像恋爱中的情侣一样,“这是我们曾经的一个约定,如果十年之后我们仍然还有那份g情,我们就结婚生子。”这份约定也导致李连杰失去了当初拍摄《卧虎藏龙》的机会,但李连杰并不后悔,因为他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可以陪伴终身的好太太。

对于太太利智的这份爱,李连杰算的上是全面付出,但对于前妻的感情,李连杰却被戴上了“背叛”的帽子,那么这份一直没有被揭开的感情到底是因何结束的呢?“因为太早出名了,很小的时候又不知道感情是什么,就知道这个女孩漂亮,那个女孩对我好,就这么简单,第一个太太是在学校里,她比我大两岁,经常照顾我,也不清楚什么是爱,就是互相的一种喜欢,这段感情也模模糊糊走到了我开始拍摄《少林寺》,我就开始出名了,也红了,我就想如果当时我们俩分手了,是不是对不起人家呀,我也怕当时大家对我有这个误会,所以又找了《少林寺》导演,拍了第二部,介绍她做了女主角,这样我心里就塌实了,因为我觉得我也对的起她了,我成功了,我也希望你成功呀!不是我红了把你甩了,是你也成功了,在这之后,我们俩就经常在外面拍戏,她也知道我们要分手了,但她仍旧对我很好,很照顾,所以这段感情就一直这么走着。”李连杰坦然前妻对自己的爱有8o到9o,但自己对她的爱只有2o,虽然这份感情并没有那么完美,可最终还是有了成果,1997年6月3日俩人结为了夫妻,这份姻缘也只维持了三年。“其实在这之前,大家都彼此知道这种感觉,所以直到离婚的那天我们仍旧是很好的朋友,在分手的时候,她说自己没有能力照顾那两个孩子,而且希望把所有美国的财产给她,因为她没有能力生活,其实这也是我所想讲的,除了孩子我抚养,其他全给你,因为当时自己还是觉得有点愧疚,其实后来很多人说李连杰抛妻弃子,这真是冤枉,这两个孩子一直是我和哥哥姐姐们照顾的,但对于那些传闻,我也不想解释,觉得真没那必要。”

总结起这两段感情,李连杰表示前者失败在于对爱情的不成熟,“对于前一段感情,我没有那种为爱付出的感觉,还不明白到底什么是爱。而在遇到利智后,我发觉对她的爱,是可以让我付出一切名利、地位,甚至生命,有一种豁出去的感觉,我想这才是真正的爱。”

李连杰在《艺术人生》长达近四个小时的畅谈中,讲述了他的人生历程、心理历程,讲述了他不惑之年的人生境界,令观众也随之感概万分。

1998年,李连杰正式成为佛教徒,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发生了巨变,“爱”和“付出”成为他生命的主体,他开始致力于各种慈善事业。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已经出离了那个‘小我’,我认为,自己应该在今天这个位置上,把全世界给我的这种爱,慢慢地回馈给大家,回馈给整个世界,这就是我现在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禸 要做的事情。”

李连杰早就表示,《霍元甲》是他个人武术电影的收关之作,“到霍元甲为止,中国历史上特别有名的武术家我基本都扮演过了,我放下了一个包袱”。他以后会拿出更多的精力放在公益慈善事业上。

回首过去,李连杰感到满足,“人生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追求,到我这个年龄,就应该随遇而安,用自然而然的心态面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李连杰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神清亮。闯荡世界许多年,他还是那个传统的东方男人,孝敬寡母至养老送终,尊重、关爱妻子,负担4个哥哥姐姐的生活,负责任地对待与前妻生的两个女儿和与现任妻子生的两个女儿。

如果你看过《霍元甲》,你一定很久都不会忘记影片最后那组镜头:一片撒满月光的艹 地上,霍元甲全神贯注地在打一套拳,刚柔相济,既有力度更充满美感,可谓翩若惊鸿,蛟若游龙;潇洒如行云流水,顿挫若骤雨急风。夜晚的清风吹动他的白se 衣衫,一切恍如梦境。

这正是李连杰的武术境界更是人生境界的外化以及延伸。

附录:

(编者按:2oo5年,李连杰受中国红十字会之邀,曾到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进行演讲,在演讲的过程中,他较系统地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全面描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阐述了自己的哲学思想。笔者对李连杰在北大的演讲进行了整理,现将其作为附录,以飨读者。)

李连杰北京大学演讲实录

李连杰:同学们好。(掌声)新闻界的朋友好,红十字各位的朋友、领导,我都不能称为领导,因为我们是心灵上的朋友,所以我就说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你们好。其实演讲不敢当,一个小学都还没有毕业的人,站在最高学府的讲台上,不够资格,不够资格去演讲。我真的小学没有毕业。1971年上小学,在北京一个厂桥小学在北京念了一年级就被人抓去练武术,一练武术就没有时间学习了,因为那个时代标榜的是不学习。我只能够用我人生的经历去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希望跟大家分享我人生中的感受,如果这些感受能够对同学们有帮助的话,你就听一听,如果没帮助,你就笑一笑,胡说八道了,李连杰乱说。(笑,掌声)

我在北京出生,两岁没有父亲,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我简单介绍一下,我八岁的时候练过武术,为什么练?全世界的记者问过我无数遍,我真不知道为什么练武术,因为那个时候就被学校介绍到那个体育学校,教练说你是练武的材料,所以在那个时代,是幸运之星选了我还是我选了幸运之星,搞不清楚。第一个月拿冠军,我自认为还是蛮刻苦的,所以三个月后我拿了中国的冠军,是少年,在12岁的时候,不分成年、少年,18岁以下,我站在讲台上的时候,第二名比我站在那儿还高。其实没有什么自己个性或人生观的表现,完全是听从领导、大人、老师的安排,一直在成长的过程中。我连续拿了五年的冠军,但是有幸的是,在这五年当中,从11岁开始,我有幸代表中国开始去全世界访问,比如去美国,在1974年的时候见到尼克松,在74年到79年这五年当中,我去过非洲十几个国家,欧洲很多国家,伊拉克、叙利亚都去过,亚洲大部分国家都去过。从我看到的人的感受当中,我从11岁开始,不完全相信大人讲的话,因为大人给我讲的是某一方面,但是我看到的某一方面是大人讲的,但是另一方面大人没有讲的我也看到了。一个小孩子,11岁,中国那个时候只有一个北冰洋汽水,只有一种冰淇淋,你到美国看到十几种冰淇淋的时候会心动的,都?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