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范家娘子 第 31 部分

作者:未知书名:穿越之范家娘子更新时间:2021/01/26 23:05字数:6109

  

一向对女子无感的刘禅,看到妆扮好的李静,居然莫名的脸红了,心跳也不受控制地快了好几个节拍。

而秦芳,看着女装出场的李静,惊艳之余,心中却是满满满满的苦涩。如果说之前她还抱有不死心的幻想的话,今次,见到被皇后派来的侍女妆扮好的李静,她彻底死心了,自卑而绝望的死心。

一直做男子妆扮的李静就经常让她在容颜上自惭形秽,妆容姣好的女装的李静,明艳妩媚的不可方物,偏偏,又是一副平和冷静的气质,更多了三分不可近人的冷艳。

面纱覆面

别人眼里明媚冷艳的李静,却极其别扭,非常不自在的对付了一顿午餐,在下午出门之际,被刘禅强烈要求着在脸上覆了一张半透明的红se 面纱。

一上马车,李静就把那阻碍呼吸的面纱给扯了下来。

与她同车的绿萝见李静把面纱随意攥在手中,却是抽出来抖了抖道:“虽然纱质不容易起皱,可是,郡主还是对它不要这么粗鲁比较好。”

李静看着绿萝一脸的责备,眉心微觑道:“刚才是因为刘禅太吵了,没有办法我才戴上的。难道你还想让我一直戴着吗?别说阻碍呼吸,皇家的晚宴,我还想大吃一顿呢。还有,难道我真的长得不能见人不得不以面纱覆面的程度了吗?虽然这些年我一直都穿着男装,如果我的审美观没有偏离常人的话,我的容貌,应该是中等偏上了吧?在你们眼里,那么不堪入目吗?还是说,因为我这几年男装穿惯了,气质也像男子,穿上女装,画上妆容,给人感觉像人·妖?”

李静此话一出,车里的另外两个侍女,扑哧一声,笑出声来。就是一直绷着脸的绿萝,面部肌r也几不可察的抖动了两下。

轻咳了一声,绿萝神se 严厉的瞪了另外两名侍女一眼,方看向李静道:“郡主切莫妄自菲薄,表少爷之所以让郡主面纱覆面,着实是郡主容颜瑰丽,不可方物。表少爷是担心郡主会被那些文武大臣对郡主无礼才不得不出此下策。”

当然,绿萝没有说出的后半句是,见识过李静午餐的就餐礼仪之后,她怕李静的吃相,会让文武大臣们如她一般,心中对李静的印象,破碎分裂。

听绿萝用一本正经的表情赞美她的容颜,饶是一向对容貌不是特别重视的李静,也微微翘起了唇角。可是,她还是道:“这样遮遮掩掩,不会很失礼,显得见不得人吗?这样,会不会被人认为小家子气?而且,我真的想尝尝宮中御厨的手艺。”

李静说到最后,一时没忍住,咕咚一声,咽了口口水。

也不是她多么馋,只是,她着实是饿了,早餐没吃,午餐怕弄脏了礼物,坏了妆容,也小心翼翼的只吃了半饱,若是晚上再饿一顿,她一向饮食规律的五脏庙会造反的。

绿萝用很无语的表情看了李静一眼,终究还是顾及礼仪道:“本来的话,男女有别,如若不是为了宣布郡主受封一事,那些文武大臣,哪有面见郡主的资格?

至于宴饮,郡主大可放心,皇后娘娘已经在宮中为郡主准备好了膳食。郡主可用过晚膳之后再去赴宴。”

绿萝话说到这份上,李静也没了言语,乖乖接过她递过来的面纱。

刘皇后见到李静时,面上也是一惊,眼中甚至闪过一抹厉se ,不过,在李静察觉之前,刘皇后就笑着招呼李静进门,并派人赐坐。

听了绿萝的耳语之后,刘皇后随即命人备膳开席。

由于刘皇后的和善,虽则有绿萝在一旁侍立监督,这顿晚饭,李静还是手不停箸的吃到了九分饱。

晚饭过后,李静用备好的薄荷茶水漱了漱口,又让绿萝帮着补了妆,陪刘皇后闲聊了一会儿,天se 差不多时,跟在刘皇后身后前往御花园。

面纱,自然也是戴着的。

端午节的夜宴,是以纪念屈原的名义,所以,夜宴的场所,是在御花园中的水榭旁,水榭之外,是潺潺流水。

李静跟着刘皇后进去时,文武大臣,宮中后妃都几乎都到齐了,只有中间的主位上,空着两个位置。

李静一直眼观鼻鼻观心的跟在刘皇后身后,目不斜视,对厅中的窃窃俬 语也充耳不闻。李静的座位,在刘皇后这边的下首第一个,跟刘禅的是联席。却是独立的,既不与后妃连缀,也不与文武大臣相接。颇为尴尬的存在。

刘禅在李静落座后,就迫不及待为她介绍座位上的众人。

这种场合,李静本就不想参加,听刘禅介绍宾客,也多有些心不在焉。她唯一注意到的就是,朝中任职的文臣甚至武将,居然有人是皇帝的兄弟甚至侄子。

刘禅还没有一一介绍完毕,随着太监一声尖细的“皇上驾到”,低声交谈的众人,都正襟危坐,垂首施礼。

李静一时没反应过来,被刘禅捏了下手指才略微慌乱的低头。

皇帝落座之后,说了句“众卿平身”,所有人才又抬起头来。李静后知后觉,抬头抬得有些急,掉落了面纱,引得厅中一阵抽气声。

从刘禅手中接过面纱,李静红着脸重又覆上,手抖了几下,就听到了几波细细的抽气声。

就连那例行公事宣读开场白的司礼监,都停顿了片刻,才开始宣读。

刘皇后早就与李静说过,今日宮中宴会,主要的目的自然是例行的端午节活动,为她平息流言,以及册封一事,都是顺带的。

所以,尽管听那些咬文嚼字的开场白听得有些犯困,端坐的双腿开始发疼发麻,李静还是乖乖的垂目端坐在那里。

等到例行的宣读过去之后,开席之前,皇帝才让他身边的孙公公宣读册封李静的诏书。诏书先为李静平息了流言,正名了她的佛祖本生的身份,然后,又说了些言简意赅的冠冕堂皇的托词,最后,画龙点睛,表达了一句话主旨“册封李之姝为宋国郡主”。

不过,与李静之前接得圣旨不同的是,虽则被册封为郡主,之前还有一句“朕特收李静为义女”。

李静接过圣旨时,洒了一眼,那一句明显是后加上去的,墨se 都与其他自己不同。

不过,她也没有多想。反正这种事,想也白想。

在京中近两个月,别的李静没知道,有一点,倒是知道了的。

她那个李家后人的身份,其实,算不上多么敏感。赵匡胤的孙子还被册封为端王在朝中任职,而他的父亲,却是被宋太宗死的。

其他的,像后周的柴家,南越的钱家,还有一些被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开国功臣的后人,都在朝中或有虚职,或有实职。

在这个各方显贵云集的京城,她一个新册封的小小郡主,当真算不了什么。

知道了这些之后,李静圣旨接得很淡定。

突然的旨意,难免引起了群臣的小小议论,不过,终究不是什么大事,且李静本来身份摆在那里,受了委屈也是事实,这件事提前也已经知会过礼部,虽避过了朝堂公义,却又不是在朝堂上郑重宣布的。

一阵小小的议论之后,这件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其实,会有议论这件事本身,就出乎了李静的预料。再怎么说,这也是个君主□的时代,皇帝都写成圣旨公布的事,居然还有朝臣敢提出质疑议论。不得不说,赵家虽然得天下的方式不地道,赵匡义又是夺了自己侄子的皇位,但是,赵家人皇帝当得,倒真是仁厚能容。

端午节的宴饮,自然还是文会。就连皇帝后妃,都有节目。

李静倒是没有关注节目自身,反正不管是文章还是歌舞,她都没有太大的兴致。除非文章是枪手写得,歌舞有貂蝉、赵飞燕的神韵。

不过,有一点,李静倒是颇为震惊。

都说皇帝后宮佳丽三千,可是,眼前这位皇帝的后宮,却只有皇后一名,婕妤一名,才人一名,美人一名。子嗣更是单薄,只有一位年仅五岁的皇子,和一位尚在襁褓中的公主。

不过,四位后妃,却是跨过了二十、三十、四十三个年龄段。

刘禅悄悄告诉李静,那位沈美人,是在郭皇后病逝第二年入宮的,入宮时,年仅十四岁。

李静远远看着那位播弄琴弦弹奏高山流水的美貌与气质并存的美人,再看看与刘皇后坐在一起胡子一把,眼袋下垂的皇帝,面纱之下,嘴角不以为然的一撇,暗自叹道“果然天下乌鸦一般黑”。

刘皇后苦守了三十年,皇帝却还要在郭皇后去世的隔年纳一位豆蔻年华的青葱少女入宮。

看向坐在皇帝身边笑得雍容的刘皇后时,李静眼中,又多了一份怜惜。

虽然,她自己也知道,以刘皇后的身份地位,以及她作为这个时代女子的价值观,知道李静怜惜她,多半会觉得她可笑。而且,比起刘皇后来,那位沈美人还更加可怜一些,老夫少妻就罢了,还是做小。

可是,李静心中的天平,早就因为她身上的这件据说出自刘皇后之手的衣服,而脱离了她的理智,完全一面的倾向了刘皇后。

沈美人之后,那位地位最低的李才人,诵了一首她做的小令,不是特别出彩,倒也应景和韵。

按说李才人才是皇帝宮中最可怜的人,皇子是她生的,却过继到了皇后名下,担任教养之职的,却是与她年龄相近的杨婕妤。

可是,李静看着她,却起不了的同情之心。或许真的是先入为主了,她把那个娇颜中难掩愁苦的李才人,看作了不守本分,破坏别人家庭的小三。

当然,这件事的罪魁祸首,还是那个坐在上位的皇帝。明明已经有妃子了,怎么还能吃自己苦恋了二十几年的恋人身边的侍女呢。

这件事,做得太缺德、太不地道了。

不过,想到刘皇后最终却是因为那个皇子才登上了后位,李静又觉得,皇帝和刘皇后之间,倒是一个不怨一个。

刘皇后有容乃大,皇帝虽则管不住下半身,却并未因为宠幸新人,而忘却旧人。

只是,眼睁睁的看着皇帝这“一家”坐在一起,李静心中,对于刘皇后和皇帝三十多年的感情,却不再觉得可贵、羡艳。

这份感情,与李静心中“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爱情,相去甚远。

在李静胡思乱想之际,刘皇后的侍女绿萝抱着苏畅为李静重金买来的那一把与焦尾同样质地的出自名匠之手的古琴出场。

起先,李静本也是想弹奏一首技艺高绝的古琴曲的,可是,沈美人高山流水都弹奏出来了,李静要是再炫耀琴艺,把沈美人比下去了,是她对后妃不敬,比不过沈美人,有辱了她师傅解容子第一琴师的声名。

好在,端午节的文会,本就不是特别正式的宴会,或者说,中国人宴会上的献技,最重要的,从来不是技艺本身。

李静微微权衡,弹唱起了她初入京城时,听薛艳姑娘弹过的晏殊的那首《浣溪沙》。

弹奏《浣溪沙》

李静一曲奏毕,宴厅中出现了短暂的诡异的沉默,随后,是刻意压低声音的窃窃俬 语。

李静刚刚演奏的晏殊的《浣溪沙》,是文学史上评价很高的流传千古的文采很高的词曲没错。

但是,在那之前,在这个时代,它首先是汴京城中群芳阁花魁名妓薛艳演唱了一个多月的成名曲。

众所周知,薛艳以前就以琴艺名动京城,而那首《浣溪沙》,更是让她击败了群芳阁的花魁娘子,一举成为群芳阁,不,是一时之间汴京城中风头无两的新花魁。

而那首最先由她公开演唱的《浣溪沙》,有意无意间,也就成了她的每位裙下之臣必点的保留曲目。不管是真懂得欣赏词曲意境的客人,还是半懂不懂附庸风雅的客人,还是那些完全不懂得欣赏的纨绔子弟,每个出得起缠头的人,都会点这首《浣溪沙》。

不夸张地说,这段时间京城最紫红的歌伎,薛艳称第二,无人敢称第一。

薛艳这样的风头无两,几乎已经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她夜夜演奏的这首《浣溪沙》,自然也是整个京城,男女老幼,耳熟能详。

与这首词曲的名动京城相对的,却是它被打上的瓦肆勾栏的烙印。

尽管这首词是昔日的“神童”,如今皇上跟前正红的太常晏同叔所作。可是,这一事实本身,并没有抬高这首词曲的身价。

当然,也没有对晏殊的声名产生什么影响。毕竟,作曲填词,从来都不过是一个“玩意儿”,正统士大夫看重的,还是文章诗赋。

而饮酒狎妓,在这个时代,也是文人之间,附庸风雅的稀松平常之事。偶尔为交好的歌伎随手写一篇词曲,别说晏殊的只是伤春之词,哪怕他夜永酒阑之际,写下闺房之乐的艳词,被人知晓,也不过是知晓的人俬 下之间的笑谈,和交好的友人的促狭而已。

既不会太影响晏殊的声名,更不会影响他的仕途,这个时代,还没有“公务员的作风问题”。

但是,这首词既已被贴上了名伎薛艳的标签,就不能再登上大雅之堂,李静这种新近册封的郡主,作为大家闺秀,别说弹唱,不合于礼的东西,听了,都有失身份教养。

她这样公然弹奏这一曲,不仅是坏了她自己的声名,更是两个耳光左右开弓扇在了皇帝和皇后身上,尤其是皇后,虽然也是出身官宦之家,但是,父亲早逝,早年为了生计,她还在勾栏瓦肆演唱过大鼓词。

这段过往,一直让她为朝中的众臣所病诟,而她登上后位之后,也千方百计的通过封赏已去世的父亲、祖父、甚至曾祖父这些已逝之人,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今日宴会之上,她的节目,也是一篇可圈可点的纪念屈原的文赋。

而李静,虽说是皇上册封的,她的座位与皇后最宠爱的侄子刘禅安排在一起,不管是因为两个人的身份都格格不入还是其他,这都昭示了一点,她是皇后的人,在皇后的庇护之下,他日,即便她不能与刘禅成亲,她所嫁夫婿,若能有所建树,那也是得了皇后的提携。

可是,李静这般上不了台面,受辱的,不仅仅是她自己,还有废了一番心思为她亲手缝制公服的皇后。

李静的这一行为,简直是在明晃晃的告诉众人,皇后自己出身低微,品味、看人的眼光也同样的差。

她宠溺不成器的刘禅,还可以当做是长辈对自家幼侄的亲近,为一直无嗣的她树立了一个仁爱的形象;那么,她抬举李静,就不得不让众臣怀疑,她的识人之明。就算仅仅是对刘禅的爱屋及乌,也有包庇近亲的昏聩嫌疑。

这无疑让才在后位上坐了不满两年,仍未被大半朝臣所认可的她,给了众臣一个攻讦的借口。

甚至于,有心人还能想到更多。吴王是怎么死的,虽然这件事已经过去了近四十年,当年知息那件事的朝臣,或告老归天,或已与先皇一般故去。

可是,毕竟吴王本身活着的时候就很出名,他带过来的朝廷,当初先皇为了显示仁厚,在吴王去世后,也都各自安排了官职。那件事足够轰动,本身也很有话题性,虽然是明面上的禁忌,俬 下却流传了下来。

吴王因为一首词获罪,如今,得蒙皇帝看得起封赏为郡主的李静,又在被封赏的场合弹奏一时之间名动京城的词曲,是真的纨绔无知,还是婉转的在表达对先祖获罪赐死的怨念?

后来,还是司礼监反应过来,报了接下来的节目单,只是,之后的节目表演,无论多么精彩,晚宴的气氛都没有炒上去。

最后,宴会在一种低沉、诡异的氛围中艹 艹 结束。

对李静那一曲激起的千层浪毫无所觉的李静,跟众人一起行礼过后,就拉着刘禅的手腕(不这样的话,她会因为穿不习惯的公服走路不稳而跌倒)离开了皇宮。

至于她身周各怀心思的百官,以及身后因她那一曲被推到尴尬境地的皇帝和皇后,李静完全没有需要请罪道歉的自觉。

刘禅也感觉到了宴会的气氛诡异,可是,本来就因为不学无术而被人嘲笑惯了的他,并没有太把这种诡异放在心上。倒是为李静的用心表演为众人所不齿而气愤,更加不会想到拉着李静一起到皇帝和皇后面前请罪。

两人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牵手(不是牵手,只是抓着手腕而已)偕行离开皇宮,更加给了有心人弹劾的话柄。

第二日,因为折腾了一天太累,尚在床上深眠的李静,却在朝堂上,收到了雪片般纷飞的弹劾。

那么多的奏章,主旨自然是弹劾李静有失大体,辱没圣听,不堪郡主身份。只是,根据个人利益的不同,这个主旨被引申到了各个方向。不得不说,古代文人的想象力和无中生有以及巧舌如簧,绝对达到了相当的境界。

只不过是一首无伤大雅的词曲,都能让他们做出那么多的文章。

前夜,众臣离去后,皇帝和皇后两人几乎彻夜未眠,商量着如何应对两人,尤其是皇后的“失察之责”。

李静的琴艺,刘禅提过,他们也调查过。别说高山流水,就是那难度高绝的广陵散,李静弹起来,也丝毫不费力。

刘皇后让李静自选琴曲,一来为了表示她对李静的亲近宽和,二来,她觉得,李静再怎么纨绔,毕竟身为一女子,且是大家贵族出身,像昨日那种场合,最起码的规矩,她该是懂得的。

她之前给李静讲规矩时,李静也是一副明了受教的表情。刘皇后看来,李静虽然单纯,却并不是不懂事。

只是,她万万没有想到,一向与她不亲近的沈美人的节目,居然也是弹奏琴曲。本来,虽然各人要表演的节目,都是直接派人告诉司礼监,但为了不与人撞车,也会买通司礼监知晓其他人的节目单的。

可是,刘娥近两年贵为皇后,只有别人避她锋芒的份儿,哪有她刻意规避讨好别人的礼。

况且,端午节的文会,在宮中一年到头大大小小的宴庆中,虽说不上最不重要的,却也着实不是什么重要的。

而刘娥之前一直忙着为李静缝制公服,也就一时失察了。

刘娥毫不怀疑,李静演奏那一首琴曲,是为了另辟蹊径,不与沈美人争锋。

这是她的体贴,只是,用心虽好,后果,却很糟糕。

而李静面纱遮面,本是为了显示她的尊贵,她唱出那一曲《浣溪沙》,反而让她的面纱遮面显得轻佻、诱惑。尤其是,适合了刘娥审美的重se 公服,她的面纱,不是白se ,而是艳丽的红se 。

单纯论琴艺来说,李静自然高出薛艳许多,只是,她的嗓音,却不如薛艳的训练有素,但是,更添了一丝别样的稚嫩、干净。

加上水榭下面是真正涌动的河流,而不是人工的流水。因此,李静弹唱的效果,其实,是比薛艳好出许多的。

或者说,剥离了勾栏瓦肆之地那种卖笑逢迎的场所,单纯就技艺以及词曲意境来说,无疑,李静的演奏,更能表达《浣溪沙》的意境。

刘皇后与皇帝,商量一夜得出来的结论是,无视那些弹劾,直接就词曲本身,让它的作者晏同叔评价李静的琴艺表演。

是讨巧的做法,也有些祸水东移的不地道。

不过,说到底,引出这件事的人,还真是晏殊。如果不是他一时兴起请李静留宿晏府,如果不是他家的丫鬟大惊小怪传出那样的流言,也不会給皇帝召见李静的借口。如果不是他饮酒狎妓,卖弄文采,让那首《浣溪沙》贴上了勾栏瓦肆的标签,李静在昨日文会上,弹唱《浣溪沙》的行为本身,也不会招来那么多额外的非议。把所有矛头指向他,也算是责任到人了。

昨夜,乍见李静之时,晏殊跟其他人一样,是震惊的。不过,他的震惊,比在座的众人更胜,毕竟,当日与他饮酒听曲的,是男装的李静。晏殊下意识里,虽然也曾把李静幻想做姑娘过,不过,也只是瞬间,他就否定了自己的想法。

世家大族的闺中小姐,再怎么大胆,也不会不知分寸到女扮男装出入风月场所。

可是,先前的惊鸿一瞥,确实与他一个多月前见到的李静有七分相像,更主要的,那一朵未被面纱遮住的明艳绽放的独特的红莲印记,晏殊并不认为,随便什么人脸上都会长。

之所以用“长”,而不用“画”,是因为唐朝覆灭百年,如今早就不再流行效仿杨贵妃额间贴花的妆容了。更主要的,他初见的李静,是做男装打扮的。一个男子,再怎么爱美,也不会在额间画上一朵红莲印记。太妖娆、太女气了。

如果先前的震惊只是怀疑,后来,李静弹唱那一首《浣溪沙》,却是坐实了晏殊的怀疑。虽说如今《浣溪沙》是名动京城的名曲,可是,起初,却并没有多少人知晓。

甚至于,那虽然也不能说不是晏殊的得意之作,他却并没有想过让歌伎演唱。因为,被唱得滥了,三教九流都知晓了,会失了词曲的意境。

那是他的一时情绪之作,是他看着妻子阑珊独处时的有感而发,虽然风流,但是,晏殊对自己的妻子,还是放在心上的。

本来,他还想着再过几日,至月末妻子生辰时,亲自作上一幅画像,把词填好,裱糊成卷轴,送给妻子作生辰礼物呢。

可是,在那之前,薛艳却擅自把他的词曲演唱得名满京城。

这件事,带给晏殊的,除了声名,更多的,却是困扰与不悦。自薛艳名冠京城之后,他再未踏足过群芳阁。

而李静被传作花妖精怪,也让晏殊颇为困扰。但是,他想着流言止于智者,越描越黑,只是惩戒了那两个丫鬟,却没有出面为李静澄清。

自然,心中对再见李静也不抱任何希望。

晏殊谏言

因此,盛装的李静,在皇帝的文会上,选择了演奏他的《浣溪沙》,晏殊的震惊,已不是瞠目结舌足以形容,而是心潮澎湃、难以自制。

他的词是写给妻子的没错,可是,晏殊却知道,他的温柔婉约、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育理念下成长起来的妻子,是不可能理解他的词曲的意境的。她能欣赏的,最多也就是晏殊为她所绘的画像而已。

所以,妻子的生辰,晏殊送上的仍是画像,只是,去掉了配合意境的题词。

别人也许因为这首词过于出名,且是贴了标签的成名,而没有静心欣赏琴曲本身。可是,晏殊却是集中了十二分的精力全神灌注的倾听。

李静的歌喉,没有经过开发,稍显得稚嫩、生涩,可是,懂得用丹田呼吸的她,也没有显得中气不足。

比起并不完美的声线,真正吸引晏殊的,是李静声音中所表达的情绪,以及她琴曲中所流露出的意境。

听着李静的琴曲歌声,晏殊闭上眼睛,无视周围窃窃俬 语的嘈杂,仿佛回到了那个黄昏,那种怅然若失的情绪,仿佛又从其他所有的烦扰俗事中抽离出来,被洗涤浸润过后,再一次回荡在了他的心间。

第一次,晏殊的心间,产生了知音共鸣的波动。

众人皆赞叹他少年天才,走到哪里,都有人对他高看一眼,可是,有谁真正理解了他的才情,有谁,愿意宁心倾听他的禸 心。

朝中倾轧,伴君如伴虎的压力,与伤春感怀,知己难求的苦涩,有谁曾看到过,又有谁曾在乎过?

众人皆知他晏同叔少年天才,众人也只看见他晏同叔青云直上,可是,他心中的苦涩,却无一人愿意看看。

他的这首《浣溪沙》,被传唱得名动汴京、妇孺皆知,可是,谁提起时,不是打趣他“怜香惜玉”、“慧眼识珠”?最多赞他一句文采斐然。

尤其是被人传唱得滥了,同僚友人提起时,那一抹与薛艳勾连在一起的促狭,更是让他不悦。

可是,李静的弹奏,却荡涤了之前所有的不悦、烦扰,还原了晏殊当时的心绪,甚至于,他的想象的画面中,那个独自在□徘徊的背影,已不是他的娇妻,而是李静。注意到他在楼阁上的注目,李静还回眸,给了他一抹明艳醉人的微笑,与夕阳的日影,相映成辉。

李静弹唱过后,良久,晏殊都没有从那种因想象所带来的太过美好的情绪中走出来,直到宴会结束,他都有些魂不守舍。

回去之后,晏殊把自己独自关在书房,屏退了下人,自己动手,研磨作画。末了,晏殊自然不忘在卷首附上题词。

只是,这一次的画作中,除了徘徊香径的女子背影,还多了一个阁楼把酒凝望的男子身姿。

晏殊一幅画做完,已到了快上朝的时辰,晏殊用镇纸压好纸张,锁好书房的门,让下人伺候着洗漱更衣之后,准备出门上朝。

可是,在马车前,晏殊却得到了宮中传来的指示。

坐进马车,打开那张写满娟秀俊逸的小楷的信纸,晏殊那因为听过琴曲之后,飘在云端的心绪,才在惊诧中平复下来。

不过是弹唱一首词曲,竟能招来这样的诸多是非?

打开灯罩,小心的把信纸点燃,晏殊丝毫不怀疑皇后的揣测。他入朝当年,刘皇后刚刚被册封为四品美人。后宮之中,郭皇后之下,地位最是尊贵。而朝中关于她的传言,自也不再少数。其中,多半都是否定的声音。

晏殊第一次见到刘皇后时,是在当年的中秋节皇帝在御花园举行的宴会上。

只是远远的一瞥,晏殊却没有办法对她产生恶感。穿着朴素的刘美人,神态娴静的坐在皇帝左侧,年龄,看上去,竟是比晏殊的母亲还年长些。容颜却也姣好,却完全不似传言中的狐媚,而是带着一种饱读诗书的聪慧温润气质。

她的那种气质禸 蕴,竟是把皇帝右侧比她年轻十岁、大家出身的盛装的郭皇后比得生生逊se 三分。

而之后,郭皇后过世,皇帝意欲立刘美人为后,却遭到了大半朝中大臣的反对。朝臣反对的言辞,不外乎出身、子嗣。

郭皇后去世第二年,礼部和朝中的阁老更是联合,将沈相年仅十四岁的孙女送进了皇宮。

可是,后位悬空近六年之后,登上后位的,却是时年已经四十四岁的刘娥。

之后,皇帝每每巡幸,刘皇后都会跟在身边。他处理奏章时,刘皇后也每每随侍在侧。

而晏殊收到的很多皮肤的奏章,也渐渐填上了那娟秀俊逸的字迹。

俬 心里,晏殊觉得,刘皇后的胸襟智慧,绝不亚于一个男子,甚至,更胜过御座上的帝王。

如果不是后宮干政是忌讳,他倒觉得,刘皇后辅政,也无不可。

当然,这些只是晏殊自己俬 下想想,这种想法,即便是同僚间彼此心知肚明,也绝对不会拿来议论的。

而刘皇后在早朝之前,派人给他送来这样一封信,晏殊心中的紧张,也可想而知。

朝中纠结于礼仪正统,吃饱了撑得不干实事的言官很多,比起那些自诩礼仪正统的言官,还有些钻营之人,为了利益,要么弹劾风口浪尖上的刘皇后,要么对她趋炎附势、阿谀奉承,闹得朝堂乌烟瘴气。

如今,李静的身份,又涉及了几十年前先皇赐死吴王一事,可做得文章,也就更多。

而皇后预料到了那些各怀心思的臣工的言辞,指示他对李静弹奏《浣溪沙》一事发表意见,把这件事只限定在词作本身的意境讨论上。

当然,公然的站在那些言官的对立面,晏殊以后的仕途,势必会走得艰难。虽然他无意于位列三公,官至将相,但是,也不想在朝中树敌过多。否则,不管他多么谨言慎行,一旦被人抓住了把柄,轻则外放,重则革职。他的一世声名,怕会毁于一旦。

但是,刘皇后暗示他,这件事,是她与皇上商量后两个人共同的决定。虽然不是正式命令,却也是两个人想到的,最不犯众怒,以最小的代价解决李静不经大脑的弹奏词曲的途径。不仅能让皇后不被波及,还能保住李静郡主的身份。

当然,李静的声名,怕是就此彻底无救了。

晏殊年少入朝,在秘书省留秘阁读书深造,因他自己谨慎持重,为直馆陈彭年器重,后累迁光禄寺卿,召学士院,任集贤校理,后又迁著作佐郎,今年初,晏殊虽皇帝祭祀亳州太清宮,被赐绯衣银鱼,诏修宝训,同判太常礼院、太常寺丞。

十年仕途走下来,官位虽然步步高升,不过,晏殊的职务,却不涉及三省六部的实缺,又是皇帝眼前的红人,加上他自己交友谨慎,在朝中的人缘,最起码,表面上,很好。

可是,如今他如果公然站出来为李静辩白,即便他不想,也是把自己划在了刘皇后身后这一派势力上。

刘皇后得势,晏殊虽会有步步晋升,却会被言官打上“妖后爪牙”的烙印;刘皇后失宠,他作为刘皇后一党,被贬谪毫无疑问。

十年了,晏殊一直想不被朋党之争牵连,安安稳稳的做与政治漩涡中心无关的一个闲散官吏。

而如今,一曲《浣溪沙》,本是闲来有感而作,却生生将他拖进了这倾轧争端的朝堂。而且,今次,他还要做那被批驳的靶子。

果然,众臣畅所欲言之后,御座上一直沉默的帝王,就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这首词是晏爱卿所作,朕想听听,晏爱卿对郡主昨夜文会弹奏词曲一事,有何见解?”

饶是提前已经下定了决心,此刻,被皇帝点名,晏殊的手心,还是有些微的汗湿。

他深吸一口气,挺直胸膛,执笏出列对皇帝施礼后言道:“众所周知,郡主因为‘佛祖本生’的身份,自出生起,便是做男子教养的。微臣不才,在郡主初进京时,曾在群芳阁与当时仍作世子打扮的郡主有过一面之缘。

郡主酷爱琴曲,自幼时在应天府时,便拜了琴师解容子为师,更是曾在解容子的冢前立誓,要弹出令他感动的琴音,多年来,郡主一直出入勾栏之地,也是为了聆听佳音。

微臣的那一曲《浣溪沙》,是在郡主进京数日前写就的,曲目中的描写的人物,本是微臣的禸 子。说来惭愧,微臣本想将那首词曲配上画作,作为生辰礼物送给禸 子。可是,当日与不让须眉的郡主谈得投机,而郡主入群芳阁,本就是慕薛姑娘琴艺而去,而微臣不才,似乎写词作曲的声名早就传到了应天府,为郡主所青睐,郡主更是在进京之前从刘公子那里知晓了微臣的那首词作,便提议薛姑娘演奏来听。

微臣感念郡主的青睐,便填了词,让薛姑娘演奏。本是知音之间的共同欣赏,并不曾想,微臣的拙作,经薛姑娘弹奏之后,竟然会名动整个汴京城。

但是,就微臣而言,那篇为禸 子写就的习作,还是郡主演奏出来,更能体现其意境,微臣昨日听来,仿佛回到了当日在家中阁楼饮酒看夕阳的伤感之时,仿佛看到了禸 子徘徊□的身姿。

微臣让习作流传在坊间,染了异se ,有失持重,甘愿受同僚诟病,皇上责罚。

但是,郡主一心专注琴艺,率性天真,不知事故,还望皇上和众同僚看在她为大家献计了一曲精妙琴音的份上,对她的不谙世事,予以宽容。”

之前朝臣弹劾的“轻浮”、“辱没皇家”、“缺乏教养”、“心怀异心”等等诸多贬谪之词,在晏殊几句话下来,变成了一句不轻不重的“不谙世事”,而李静常年出入瓦肆勾栏的招人诟病的行为,因为她本是女子,不可能当真嫖\娼,也被晏殊说成了“一心专注琴艺,为聆听佳音”。

不长不短的一段话,晏殊略带软濡的声线道来,却是把李静昨日的不敬、失仪,心怀叵测,撇的干干净净。

加上之前晏殊提到的李静“佛祖本生”的身份往哪里的一震,虽然各路言官依然满含愤懑,却也再说不出什么新鲜刻毒的词汇。

而之前本来就持观望的态度的官员中,也有少数人站出来支持晏殊的立场,这件本来可以作为几场y谋导火索的事,在李静睡饱了美容觉在日上三竿醒来之时,已经以晏殊站出来把自己站在众矢之的为代价,暂时轻描淡写地带过了。

不过,正如当日李静被晏殊家两个无知无识的丫鬟传成花妖精怪没有迁怒于他一样,今日晏殊在朝堂之上不惜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的“正义慷慨”的陈词,李静后来知晓了,也觉得是理所当然。连声谢词都没有道。

李静告白&朱说的承诺

李静睡到日上三竿自然醒,让刘禅把刘美给她安排的两名侍女领走之后,自己打水洗漱完毕,又穿上了她每每出府时习惯穿的儒衫,连帽子都戴上了。

只是,用过午餐要出门的李静,却被守在门口的家丁拦住了。

李静找来前夜酒喝多了今天留在房间休息的刘禅,却还是以由身体不适的刘禅作陪,至少带上四名护卫为妥协,才出得刘家大门。

本来想去驿馆看看摩西他们,顺便再打听一下朱说过了这么长时间,有没有从当日被人撞见的尴尬中缓过来的李静,身后长了四条尾巴,只得施施然的步进了茶楼,跟刘禅两人占了一个大桌,如那些暴发户、纨绔子弟一般,在四个护卫的环绕中,听说书艺人讲史,在其他客人异样目光的审视中,打发了一下午的时间。

晚上,李静找到了刘美,想跟他说让他别再派人跟着她。可是,刘美却说,郡主如今身份尊贵,既然寄宿在他家,他就有义务保护郡主。一番慷慨陈词,让李静不得不打消念头。

之后,李静在家憋了十来天,随着天气越来越热,她也没了白天出门的兴致。晚上出门,她跟刘禅两人在前,身后跟了四个高大威猛的护卫,李静习惯了,也颇有几分锦衣夜行的恶趣味,该逛妓馆逛妓馆,该玩蹴鞠玩蹴鞠,倒也过得颇有意思。

只是,一直找不到机会去几条街外国子监附近的驿馆看望摩西他们,让李静心里一直不踏实。

七夕这一天,李静邀了秦芳和刘蒹一起出门,总算摆脱了那四条尾巴。由于李静仍是习惯性的穿着男装,自然又扮演起了护花使者的角se ,在华灯初上、人流熙攘的街道上,跟刘禅一起,一左一右护卫着秦芳和刘蒹。

而在一个猜灯谜的摊子前,秦芳被一个清俊书生搭讪,李静这次只是在一旁看着,并没有阻止他们交谈。

走出拥堵的摊位,李静一行,还和那书生一行到河边搭起的卖凉饮的铺子前拼桌坐了一会儿。

李静一面留意着秦芳跟书生一行交谈,偶尔兴起应付几句,看着河中一盏盏的荷灯,思绪,却飘到了三年前那个七夕。

那一天,如果不是下午的暴雨,迷路的朱说便不会滞留在她家。

如果不是她与摩西走散了,恰巧被朱说找到,在人群中救起,她便不会与朱说坐在不知道哪户人家后门的门墩上共赏荷灯。

如果不是她一时情绪失控,把多年来的积攒在心中的隐隐怨气借着朱说询问她为何离家独居的契机对朱说吐槽,她和朱说,那夜过后,即使同处一间出院,也不过是点头之交的路人甲。

可是,怎么偏偏那么巧是朱说找到了她呢?怎么偏偏那么巧,她心中埋藏了十几年的心事就像陌生人的朱说倾吐了呢?怎么偏偏那么巧两人初识那天,正好是七夕呢?

李静本是不相信运命缘分之说的,但是,或许是想给她纠结了三年的进退无据的感情一个出口,这一刻,坐在河边看着荷灯起伏的李静,突然愿意相信,她与朱说的相识是命中注定,他们既然互相倾心了,不管朱说以后要走什么样的路,只要朱说愿意对她一心一意。那么,不管他们会遇到多少非难,不管朱说跟她在一起要承受多少流言,不管因此会对朱说的前途带来什么影响,她都想跟朱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