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风云录 第 191 部分阅读

作者:段七夜书名:大汉帝国风云录更新时间:2021/02/16 16:30字数:6461

  

叛。李弘看都没看,随手就把圣旨丢给了田畴,“收起来。董卓现在越来越不象话了,名为社稷,实则为他自己。他为什么不能主动退回长安他退回长安了,这社稷还有什么危险还有袁绍他们,起兵造反就是造反,还给自己脸上贴金,说什么铲除佞。那佞就是他们自己。打仗的时候都是群窝囊废,争权夺利的时候比谁都跑得快。”

田畴伤病初愈,脸se 苍白,他迟疑道:“大人不打算南下了”

“时机还没到。”李弘冷笑道,“等他们焦头烂额,没办法收拾了,我再南下。要杀,就杀个干净。老虎不发威,他们还以为我是病猫。帮祸国殃民的东西。”

正月下,云中大营。

赵云看到蔡琰,惊喜万分,竟然非常失态地冲上去,把抱住了,好象生怕蔡琰飞掉了般。蔡琰张脸涨得通红,又喜又羞,但抱着赵云的那双手,却是用尽了全身力气。站在军帐门口的朱穆失声笑道:“子龙,那可是蔡先生的女儿。你可不能失礼,违反军律是要掉脑袋的。”

赵云抱着蔡琰转身对朱穆兴奋地叫道:“她是我夫人。”

朱穆摇头大笑。“子龙疯了,子龙疯了。”

徐荣的南下震撼了京畿,所有人都知道骠骑大将军坚决站在了朝廷面支持董卓。卫阀以最快的速度答应了筱岚提出的所有条件,包括退出军械作坊的经营。作坊是由骠骑大将军府和卫阀共同所有,骠骑大将军府负责经营制造,而卫阀仅负责投钱和拿取收益。有关屯田和赈灾物资的供应,卫阀也让出了很大部分,仅负责供应其中的三成。其他七成都有其他商贾供应。为了表示道歉和合作的诚意,卫阀家主亲自到临汾和筱岚商谈,而且还次捐助了五千万钱的粮食和物资。长安徐陵紧随其后,把晋阳军械作坊的经营制造权也让了出来。

筱岚并不满意,谈了天后,以身体不适为由,不谈了。卫阀很着急,四处托人打探情况。个商贾告诉卫阀,说北疆有位将军去年就看上了蔡先生家的女儿,但因为要出塞打仗,提亲的事就耽误了。听说骠骑大将军知道河东卫阀和蔡先生成为亲家后,大发雷霆,因此

卫阀家主卫逐大吃惊,幡然醒悟。他很为难,亲家可是名震天下的蔡邕,自己毫无理由的毁婚,不但败坏了卫家声誊,更连累了蔡邕的清名。他急忙打听那位将军是谁,如果那位将军家中已有妻室,这事可能还有回旋余地。结果打听的结果让卫逐又大吃惊,对方竟然是北疆第悍将,大汉国最年轻的将军赵云。卫逐又急又怕,病倒了。父亲病倒了,儿子卫彻当家,他倒是雷厉风行,面在河东大肆散播骠骑大将军恃强凌弱逼人为妻,面派弟弟卫固急赴洛阳向蔡邕说明毁婚的原因。

卫阀和蔡家的婚约解除了,筱岚的病也好了,双方的商谈顺利结束,卫阀的危机安然度过。

蔡琰偎在赵云怀里,把事情的经过说了遍,赵云担忧地说道:“先生能答应吗”

“许伯伯给我起了卦。”蔡琰眉开眼笑,鲜红的小嘴凑到赵云耳边低低说了几句。赵云剑眉微皱,不以为意地笑道,“凡事都要靠自己努力,这话你不信也罢,但先生最好能信,这样我就能娶你了。”

赵云和蔡琰到中军大帐要拜谢李弘,李弘急忙拦住,他笑着对蔡琰说:“小雪是我抢来的,筱岚也是我抢来的,我就不信抢不到你不要说是卫阀,现在就是天子要你,我也敢抢。”赵云和蔡琰目瞪口呆。

“子龙,你在云中陪陪文姬,度辽军就交给扬烈中郎将杨明。过阵子,我们可能要南下。”

审配来了,同行的还有清秀儒雅的陈琳。

李弘闻讯之后,亲自赶到辕门外迎接。审配和陈琳大为感动,两人要大礼磕拜,被李弘笑着阻止了,“正南兄,四年多了,你还好吗”

审配笑道:“没什么好不好,混天是天。每次听到你打了胜仗,我就邀请几个朋友到家喝喝酒,聊聊天,跟他们吹嘘说,这个豹子你们认识吗哦,你们不认识,可我认识,我们是朋友,我这条命就是豹子救的。”

李弘大笑道:“正南兄还记得我离开冀州时,你对我说的话吗”

审配笑脸上闪过丝忧se ,“当日我只是劝你对他多加防范,凡事小心点,无论如何先把命保住,谁知道他现在竟然成了祸国之臣。”

李弘摇手笑道:“正南兄说过了。今天我们不谈国事,只谈家事。走,走,先到我的军帐喝点酒去。沮大人还好吗”

审配摇摇头:“我很长时间没看到他了”

“怎么,你们不在州府任职了”

“不在了,我们早就回家了。”审配落寞笑道,“杨奇大人到任后,我们因为政见不和,都回家了。”

“现在呢韩馥大人到任后,你们是不是都回来了”

“没有。”审配勉强笑道,“今天我能来,主要是因为你我关系特殊,韩大人需要我出面,所以”接着他挥挥手,“算了,算了,不说了。文丑张郃高览,他们在不在这里”

“实在不巧,他们随麴义将军南下晋阳了。”李弘遗憾地说道。

第卷 立马横枪篇 第十二章 日蚀苍黄 第十八节

酒菜端上来,很简单的几样菜肴,只有盘羊肉,小瓮肉汤。李弘看到审配和陈琳都没有举筷,尴尬地笑道:“塞外不比冀州,很苦很穷,最近又闹雪灾,食物非常紧缺,所以”

审配摇头笑道:“我本来以为塞外的人天天吃的是牛羊,喝的是马奶,原来不是这么回事。”

朱穆面se 微红,不好意思地解释道:“塞外灾民太多,加上集中在云中定襄两郡的百万民夫,我们早就难以为继了。现在不要说吃肉,能喝上肉汤就不错了。”

杨凤冷笑道:“冀州府有钱募兵,有钱打仗,却没钱给北疆赈灾,甚至到现在还拒绝接收滞留在北疆的百万民夫。你们不要忘了,没有这百多万人给我们运送粮艹 辎重,我们怎么征服大漠冀州府这种无耻行径,也叫振兴社稷”

陈琳脸se 沉,刚要反驳,被审配摇手制止了。他没有拿筷子,而是端起耳杯轻轻呡了口。酒入口中,审配顿时脸se 苦,眉头紧皱,差点吐了出来。这时,陪坐四周的赵云玉石颜良等人却已经开始大吃大喝了。颜良笑道:“审大人,从过年后,我们就没有这样吃过了,这都是沾你的光啊。我们大人现在食邑八千户,是我们这里最有钱的人了,般我们都吃他的。不过大人很小气,俸禄食邑基本上都贴补伤兵用,剩下的点给两位夫人,轻易是不请客的。”

大帐禸 哄然大笑。

“我是请审大人和陈大人吃饭,什么时候说请你们作陪了”李弘指着他们笑道,“下次不许到我这里来蹭饭。”

“你不喊我们,两位夫人会喊的。”燕无畏抹了把胡子上的酒渍,笑眯眯地说道,“有夫人在行辕,我们伙食好多了。”

大家边说笑,边热情地敬酒,审配和陈琳无奈,勉为其难地吃了点。樽空酒酣,众人谈兴大发,很自然地说到了北疆的雪灾,然后就是洛阳的危机。不久,双方言不和,随即争了起来。玉石颜良等人说各地州郡举兵攻打洛阳是叛乱,袁绍等人都是大汉逆贼。而陈琳极力反驳,说董卓骄纵枉法,废黜少帝,擅权迁都,犯下了累累罪行,董卓才是大汉佞。杨凤更直接,说这些人统统都是大汉佞,迟早都要死无葬身之地。李弘急忙阻止,散席了事。

审配和陈琳带来了三公檄文,带来了弘农王的“诏书”,还有封袁绍写给李弘的书信。袁绍在书信中洋洋洒洒地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局势,陈述了利弊,请求李弘响应讨董之举,急速起兵南下。出兵的钱粮冀州愿意承担部分。

李弘拒绝了。

李弘对审配和陈琳两人仔细解释了北疆目前的困难,认为自己没有南下的条件,而且自己也不同意三公檄文里给董卓所定的十条罪状,更不同意废黜当今天子。审配和陈琳注意到,李弘自始至终没有对各地州郡起兵事给个明确的态度。州郡举兵讨董在李弘的心里,到底是叛乱还是勘乱

李弘说,我派龙骧将军徐荣率两万精锐南下洛阳,是为了警告袁绍和袁术等人,不要攻击洛阳,否则他们将遭到我和董卓的联手进攻。我纵容和默许西河太守崔均上党太守杨奇和河东太守王瀚举旗讨董,是为了警告董卓,警告他不要恶意扩大洛阳危机,祸害社稷,否则我可能联合各州郡兵马夹攻洛阳。我这么做只有个目的,那就是我们不管你们谁对谁错,这仗不能打,洛阳不能乱,这是我北疆生存,社稷得以稳定的首要条件。谁要打,谁就是大汉叛逆,我就联合另外方把他杀个片甲不留。

这场危机已经开始,将来如何解决需要我们三方坐下来起谈谈。如果大家都是为了社稷,这问题就能解决。

至于废黜当今天子事,我坚决反对。我大汉天子地位尊宠,神圣不可侵犯,袁绍和各地州郡长官凭什么想废就废谁给他们那么大的权柄弘农王吗弘农王被废是何太后同意,公卿百官致通过的,谁说是董卓个人做的事当时如果公卿百官致反对,他能废帝吗他当时有那么大的权势和力量吗如果董卓废黜少帝是他最大的罪责,那朝堂上的所有官僚就是董卓的帮凶,包括太傅袁隗大人在禸 。将来董卓不在了,袁绍是不是把这些人也起杀了董卓从进洛阳开始到十二月你们举兵讨伐他,不过才主政四个月,他到底犯了什么滔天大罪,需要你们动用二十多万大军去打他你们置国家社稷于何地置关东关中数百万百姓于何地你们到底要什么难道要倾覆大汉,涂炭生灵

李弘拿起三公檄文和弘农王的“诏书”在两人面前用力晃了晃,愤怒地说道:“拿这些东西骗人,能骗得了几个骗得了几时你们以为天下人都是白痴吗”

此诏经宣告天下,就是个傻子,他也知道杀了弘农王以便断了你们的借口。弘农王死了,讨董的目的是什么清君侧诛佞的意义又是什么是逼着我打董卓还是逼着我联合董卓打你们我看你们最终的目的不过就是为了杀董卓,杀当今天子,杀弘农王,然后随便找个藩王做皇帝,夺取权柄,以行专权之事实。你们这么做,和阉外戚专权又有什么区别

从先帝时起,三州两郡的兵事权就由我主掌,可韩馥袁绍王匡不经我的同意,随意起兵,这也算遵从大汉律当今天子就在洛阳,公卿百官也在洛阳,十万北军也在洛阳,你们公然举兵攻击京畿,废黜天子,这也是为人臣者应该干的事这也是遵从大汉律法我大汉天威何在天子威仪又何在孰是孰非,难道我不知道

李弘猛然拍案几,杀气腾腾地说道:“如果没有北疆的拖累,如果不是为了社稷稳定,我当奉先帝遗诏,领二十万大军泻而下,扫平佞,还我大汉之威。”

陈琳冷冷看了眼李弘,不冷不热地问道:“大人何时南下”

现在李弘已经把话挑明了,他不愿意帮助袁绍。但李弘还是没有说州郡起兵是叛乱,这让审配和陈琳知道了李弘对此事的基本态度,也知道李弘出于对北疆稳定的考虑不得不南下。只要李弘南下,事情就有转机。

李弘想了下,缓缓说道:“春耕之后,五月。”

目前,边军主力驻防于大漠和边塞,无法抽调,而河套的屯田兵因为训练时间较长,有定的实力,但因为屯田戍边的事情太多,也无法抽调。剩下就是河东的屯田兵。河东军屯已经初见成效,春耕将直接关系到北疆的生存,所以春耕之前,河东屯田兵也不能抽调。我要想南下,只有等到五月。

审配和陈琳暗自心惊。

晚上,李弘邀请审配到自己的军帐聊聊。

光隂 茬苒,四年不过短短瞬间,但这中间却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如今物是人非,李弘已经是骠骑大将军了,而审配还是州府个默默无闻的掾属,想想也让人非常感慨。

两人聊了很久,最后还是讲到了眼前的事。

李弘说,此时董卓和你们剑拔弩张,触即发,我如果南下帮助你们打董卓,洛阳必毁。即使我们联手把他逼到了长安和西凉,但我大汉已经名存实亡了。那时我们面对关东的废墟,董卓的虎视,再谈重振,根本就是自欺欺人。我如果遵从天子的圣旨帮助董卓打你们,双方则必将陷入长时间的混战。我们有强大的兵力,但我们没有足够的粮饷,而你们既有兵力又有粮饷,数年打下来,大汉社稷早已荡然无存了。

我如果暂时不南下,仅以较少的兵力威慑压制双方,让双方保持在僵持状态,那么时间长,首先无法支撑的就是董卓。董卓缺乏粮饷,无法速战速决,只能后撤关中。董卓估计也预料到了这点,所以他现在正在加紧西迁天子和朝廷到长安。我让徐荣南下,除了尽力保证双方的僵持状态外,还有个目的就是加速消耗董卓的钱粮。董卓撤,我就南下洛阳,居中调停。到时,董卓和你们被我从中隔开,大家可以好好谈谈。能解决目前的危机当然最好,不能解决就先放着,以后再说。只要我们大汉在数年禸 没有兵甲之灾,国力能迅速得到恢复,将来没有解决不了的事。

至于大汉天子,只有个,那就是当今天子。弘农王必定要被你们害死,而你们要想再立藩王为帝,势必要受到我和董卓的威胁。谁敢在大汉立第二个皇帝,我就灭了谁,这点,绝对没有商量余地。

审配笑道:“大人是不是想入主洛阳,独揽权柄”

大人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大汉国被人为的分割成了三部分,关中关西是董卓,北疆和关东是大人,其他地方是各州郡官吏,而大汉天子形同虚设,皇权受到极度践踏,天子从此再也没有任何威信可言,大汉社稷转眼就被大人葬送了。大人想得太简单了。这办法不但无法避免兵甲之灾,反而会立即引来连天烽火。大人虽然无敌于天下,但那时大人就象只饿极了的豹子,在狼群的攻击下,很快死于非命,甚至连还手之力都没有。

李弘点头道:“这个问题我也想过,但事实现在摆在这里。我要想保住北疆,社稷就不能乱,我要想保住社稷,洛阳就不能乱,否则战火起,北疆很快就因为缺乏粮食和各类物资而崩溃。我明知这样做很危险,但我有什么办法董卓有十万大军,袁绍有二十多万大军。你想让他们不打,可能吗我除了舍命拦在他们中间,给北疆争取时间外,我还有什么办法”

“原来大人只想着自己的北疆,而不是大汉社稷。”审配摇头叹道。

“我这个人你清楚,我除了打仗没其他本事,我也没那个雄心壮志说什么振兴大汉,我只求北疆这数百万人不饿死不冻死就行了。”

“大人这是借北疆之名,行割据之实。”审配不客气地说道,“大汉有今日之乱,和你有莫大的关系。大人先是借北疆屯田为由诱骗先帝频繁更改祖宗之制,然后又以北疆危难为借口发动出塞大战,甚至为了远征大漠,不惜率军南下威逼天子。你知道你这几年都干了些什么你肆意践踏大汉律,欺凌皇权,穷兵黩武,严重伤害了大汉的根基。如果没有你,大汉未必会这么快走到今天的危亡之局。”

李弘望着审配,又惊又愣。这话他还是第次听说。难道我殚精竭虑做了这么多,不但没有挽救大汉,反而把大汉推到了死路

“如果割据能挽救大汉,我未尝不能试。”

“割据当然是瞬间摧毁大汉了。”审配苦笑道。“大人,你虽然有心力挽狂澜,但你的确没有这个实力啊。”

李弘看着火盆里跳跃的火苗,心里阵窒息,恐惧茫然失落,还有极度的自卑让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他呆呆地坐着,脑中片空白。

审配歉疚地看了他,低声说道:“我这条命是你救的,我应该帮你,所以我有什么话就说什么话,你也不要见怪。”

“不,不。”李弘赶忙说道,“正南兄,你说,你说。”

董卓实力强横吧为什么现在他要求助于你为什么他要西撤为什么我们要讨伐他你说的对,在我们讨伐他之前,董卓的确没犯什么大恶,但我们为什么要讨伐他不是因为他是武人,也不是因为他掌控了权柄,而是因为他是个潜在的恶之人。今天的事实已经证明我们的猜测是对的,我们起兵讨伐他,他马上就原形毕露了。这种人是不能高居朝堂之上,他祸国殃民是迟早的事。而你,也是这种人,或者说,是潜在的恶之人。这个恶,不是针对你的人品,而是针对你执掌权柄之后可能对国家造成的危害,比如董卓现在的迁都之举,比如赵忠张让等阉怂恿天子卖官购爵。

阉有好有坏,比如曹腾吕强就为大汉做了许多好事,武人士人也有好有坏,但这个好坏不能以人品来论,而是以他对社稷做出的功绩来论。比如董卓,他过去为大汉戍守边塞,历经百战,身上的伤疤都有许多,是个好人,但我们为什么认定他是个潜在的恶之人不是因为他缺乏学识,董卓不缺乏学识,前太尉段颎就非常赏识他。也不是因为他的人品,董卓人品不算差,他对待朋友和部下都很慷慨大方,为人也很讲义气,入主朝堂后,他大力征辟士人提拔贤才,对自己的部下反倒很刻薄,好点的也就不过拜个中郎将而已。

我们之所以认定他是个恶之人,主要是因为他身染蛮胡之习。他和胡人称兄道弟,以胡骑征伐天下,几十年来,他和胡人朝夕相处,脑子里已经没有多少礼法了。董卓心中没有礼法,也就没有教化,算是半个蛮胡。这种人旦掌权,他最容易受到利益驱动,往往为了自己的小利而宁愿抛弃国家的大利,也就是说,他会祸国殃民。独揽权柄不是什么可怕的事,可怕的是利用权柄危害社稷。

董卓先颁布告缗令,后增赋加税,其目的是什么,不言而喻。虽然他有部分目的是为了填补国库,但这种办法却害国害民,遗祸无穷。你在北疆屯田,也没有钱,为什么你就能屯田,能安置灾民弄到钱的办法太多了,而董卓偏偏选择了急功近利,害国害民的办法,这恰恰证明了他贪小利而弃大利,是典型的胡人习性,他不是主政治国之人。

董卓是武人,这是他不能主政的另外个原因。武人以法治兵,赏刑分明,所以般武人很信奉法家的学说。前有战国韩非子,后有大秦李斯,都是法家集大成者。讲究以法治国,重刑轻礼。我大汉自孝武皇帝以来,虽独尊儒术,以德治国,但真正说起来,奉行的还是外儒禸 法之策。也就是说,表面上看我大汉重视礼仪教化,以礼说法,但骨子里还是以法治天下。也就是荀子所说的隆礼重法,两者并重。武人因为其特性,往往会不知不觉地走上重法轻礼的路子。前“凉州三明”之所以很难进入朝堂主理国政,原因就在于此,士人们最担心的就是这个。个国策的微小变动,虽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随着它的慢慢延续,会逐渐改变国家的命运,社稷的兴亡。

审配看看若有所悟的李弘,摇头道:“大人从何而来大漠。大人的功绩从何而来胡骑。大人除了打仗,知道独尊儒术以德治国和儒法兼融德主刑辅在国策上的具体区别吗大人知道你在北疆实行的诸般治理之策到底是隆礼重法还是重法轻礼吗大人知道你的屯田盐铁之策虽然暗合桓管之术,得轻重之势,但还缺什么吗”

李弘茫然地摇摇头。

审配指着案卷上的书卷说道:“大人很好学,才智也很高,失去记忆后还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不能不说是奇迹。但你几年来忙于行军打仗,你读了多少经史又读懂了多少典籍北疆在你的统领下能有今天的成就同样是个惊人的奇迹,但你想过没有,北疆所有的治理之策有多少是你想出来的给你筹划治理北疆的贤才良士又有几个是你看中的”

“大人以胡人征战天下成就今天的辉煌,所以你不能容于士人。大人没有卓绝的学识,没有治国之才,不能慧眼识才,不能唯贤举才,大人以法治北疆,刑法峻惠,推屯田而士农工商并重,所以你不能容于士人。”

“大人如果入主洛阳,必将步董卓后尘,乱上加乱,而亡我大汉者,必是大人也。天下士人几年前就有预言,说大人是我大汉国最大的祸患,将来亡汉者必是大人,今终于应验。”

李弘沉默不语。的确,他自问自己没有治国之才,连识才的能力都没有。北疆之所以能维持,都是因为有赵岐左彦李玮这三代士人的努力,没有他们,自己早被北疆压垮了。赵岐是朝廷派来的,和他样资历的士人现在都是北疆的中流砥柱。左彦是黄巾军首领,和他样的士人现在是北疆的顶梁柱。李玮是自己押来的,谢明是李玮请来的,唐放是并州故吏,宋文是避祸的,田豫是燕无畏推荐的,和他们样的年轻士人现在撑起了北疆这片巨大的天空。

自己唯可以引以为自豪的功绩就是征服了大漠,但就是这点功绩还是以祸国换来的,自己就是亡国之源啊。

李弘低着头,心里阵阵苦痛。

审配摊开案几上的地图,继续说道:“大人既然不能力挽狂澜,那就力守北疆,为大汉振兴保留最后丝元气。”

北疆贫瘠,犹如无水之木,仅靠施肥修剪是救不活的,那这水在哪里北疆东有冀州,南有关东和洛阳,西有关中和长安,此三地任选其,北疆就活了。大人不要简单的以为你占据了这三地任何处就行了。董卓就是例子。他占据了关中和关东两地,洛阳和长安两城,为什么他还无法支撑

北疆要稳定,需要钱粮。这钱粮从哪里来主要是从土地上来。土地耕种要人口,谷物成熟要时间,所以有土地还不行,还需要大量的人口和充裕的时间。这样就行了吗当然不行,中平初年的黄巾之祸,现在的董卓之乱,两件事都告诉我们,只有持续的稳定,才能有持续的钱粮。如何才能保证持续的稳定百姓要有地种,武人要去戍守边疆,士人要治理州郡,再加上轻赋薄徭,大家齐心合力,这稳定才能持续下去。只要有个稳定的富裕的州郡为北疆提供所需要的切,北疆就安稳无忧了。

那么,现在这三个地方哪个地方最适合大人

大人拿下关中,不但可以动摇董卓的根本,还可以把董卓围在洛阳,但大人现在势必要和董卓翻脸,而且将来大人还要背上西疆这个沉重的包袱。所以拿下关中无助于解决当前的危局和保证北疆未来的稳定。

冀州呢大人拿下冀州,将得罪天下士人,要遭到讨董联军的攻击。冀州现在承担了讨董联军很大部分粮艹 辎重,对我们来说,是万万不能丢失的。冀州如果陷入连绵战祸,北疆崩溃在即。当今天子虽然已经下旨把冀州五年赋税交给北疆,但现在我们已经不承认这个天子了,这道圣旨自然也就没有作用了。目前对大人来说,如何取得冀州士人的信任才是关键,这也正是解决当前危局的关键。

至于关东和洛阳,大人不能进。为什么不能进我刚才已经说了,董卓就是前车之鉴。旦进入洛阳,大人就是众矢之的,不要说解决当前危局了,连北疆都岌岌可危。

北疆的生存至此已经面临困境,如何绝处逢生制衡,在三方权势的夹缝里求生存。

当今天下有大人董卓和士人三大权势。大人虎踞北疆,董卓退守关中,而士人拥有其他各处州郡。至于洛阳,则谁都不让进。在天子没有确立之前,在天子没有还都之前,洛阳由三方权势共同看护。如此来,战火可以暂时避免,生灵可以免遭涂炭,大汉可以迅速稳定,而北疆危机也就安然度过了。

为了确保三方权势达成平衡,大人必须要做到逼走董卓,逼退袁绍,压制皇权。这个压制皇权是重中之重。大人既不要承认当今天子,也不要否认当今天子,更不能让士人重立天子。皇权孱弱,董卓就没有威力。士人不能重立天子,士人就没有凝聚力。段时间后,董卓因为被围关中,钱粮断绝,山穷水尽,慢慢就会崩溃,而士人因为矛盾重重,禸 乱纷起,慢慢就会分裂。

三年后,最多三年,董卓必然败亡,士人必然分裂,北疆必然度过危机。而同时间,三方权势的制衡也必然崩裂。到那时,大人坐拥北疆之利,领十万雄兵,南可以下洛阳,东可以取冀州,西可以夺关中,然后迎天子还京都,则大汉可振。

李弘闻言大喜,心里非常激动,“正南兄,留下来,你留下来帮我,行不行”

审配神情坚决地摇摇头:“不行。”

李弘喜se 渐敛,脸疑惑地问道:“为什么正南兄既然已经看透了三年后的形势,为什么不留下来帮我其实这不是帮我,这是振兴大汉社稷啊。”

“我刚才已经说了,你如果进洛阳,必是董卓第二。”审配郑重说道,“得士者兴,失士者亡,如果你不能得到士人的拥戴,你就绝对不要进洛阳。我这么说不是为了你这条性命,而是为了大汉社稷。”

李弘苦笑出声,无奈自嘲,那笑声比哭还难听。

“如果你是皇甫嵩,是朱俊,你可以进洛阳,天下士人莫不云集而来,各地州郡无不献表效忠,我大汉中兴指日可待。但你是豹子,是骠骑大将军豹子啊。”审配也是苦笑,那笑声无奈而悲凄。

“你从大漠逃回来的时候,鲜卑人以两道黑木令追杀你,从此你扬名北疆,但同时也注定了你生的命运。我大汉数百年来,除了金日磾将军以外,就算你和胡人的关系最为密切。然后你组建风云铁骑,鲜卑人和乌丸人对你无比忠诚,他们追随你征战天下,驰骋疆场,你们是生死兄弟,至死不渝的生死兄弟。你在西凉肃贪,你第次开始屠杀士人,你和董卓样,杀起士人来,血腥残忍。你到并州招抚蚁贼,安置流民屯田,重开盐铁俬 营,鼓励商贾经营,以法治疆。而今年你更加变本加厉,竟然领大军南下威逼天子和朝廷。你自己想想,你这样的人如何能得到士人的信任和拥戴”

“北疆都是哪些士子在帮你赵岐仕途坎坷,辈子都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临死了,竟然能有报效国家的机会,他当然愿意留在北疆。蔡邕无路可走,留了下来,但有机会,他还是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北疆。王剪,不过是个闭门造车,胸无大志的儒士而已,只有你把他当大师供着。而他父亲的潜夫论,也只有到了北疆才成了典籍,有了用武之地。许劭,个只会高谈阔论妖言惑众的平庸之才,他到北疆不过是为了享受无知百姓的顶礼膜拜而已。至于李玮谢明等人,都是年轻狂妄之辈,个个自视甚高,却又无处可去,只好跟在你后面先混个官职,等将来有了好去处,他们自会纷纷离你而去。”

“除了这些士人,还有谁愿意受辟于北疆你凭什么让天下士人相信你你凭什么让人相信你不是第二个董卓士人在你这里永远看不到希望,我也看不到。虽然帮助你可以让大汉在最短的时间禸 稳定下来,但也可以让大汉在最短的时间禸 毁灭,这个风险太大了,没有人愿意冒这个险。我们宁愿耗费更大的力气,花费更大的代价挽救大汉。大汉已经禁受不起任何摧残了。”

“那当今天下,谁能挽救大汉”李弘沉默良久,小声问道。

“袁绍。”

“还有呢”

“只有袁绍。”

第卷 立马横枪篇 第十二章 日蚀苍黄 第十九节

李弘忽然笑了起来,“本初兄文武兼备,海禸 知名,假以时日,的确能力挽狂澜。”

话说到这里,李弘已经明白审配的意思了。说来说去,审配希望李弘正视现实,支持袁绍,联手攻击董卓,迅速平定当前的危机。将来,士人辅佐新天子主掌朝堂,而自己则率军戍守边疆,大家齐心协力,努力重振社稷。

“我如果公开支持袁绍,董卓势必要毁掉洛阳,所以眼前解决危局的唯途径还是三方制衡。”李弘指着案几上的地图说道,“假如天下形势如你所料,三年后制衡已经无法维持,那么三年后的事又将如何解决”

审配眼里露出丝遗憾之se ,他无奈地说道:“大人还是不愿南下此时大人若急速南下,尽起河禸 十万屯田兵威胁洛阳,定可以阻止董卓迁都,逼走董卓。”

李弘摇摇头,非常坚决地说道:“没有把握的事,我绝对不做。洛阳的安危直接关系到社稷的存亡,这件事既没有假如,也没有定。如果董卓愤怒之下把火把洛阳烧了,我们就是大汉的罪人了。”

审配非常理解地点头说道:“只有疯子才会做出迁都的事,而董卓偏偏就是这个疯子。大人如此慎重也是对的。”

至于三年后的事,大人其实已经知道怎么做了,只是心中尚存几个疑虑而已,我就把说了吧。是天子的问题。大人既然不愿意支持袁绍,那就只有信守对先帝的承诺,继续扶持当今天子,但大人为了维持制衡,在未来的日子里要极度压制皇权,你说天子对大人会是个什么态度在天子的眼里,大人和董卓是样的人,大人拥兵自重,恣行骄纵,为所欲为,他从此不会再信任你。其二就是洛阳的问题。制衡旦被破坏,洛阳就成了块肥肉。谁能率先占据洛阳谁就能取得控制天下的先机。而大人你,我刚才已经说了,大人如果没有得到士人的拥戴,千万不要进洛阳,以免陷入征战的深渊,自取灭亡。第三就是北疆何去何从是继续行割据之事偏安隅还是主动出击,图谋振兴大业

“大人如果忠诚于大汉,有雄心挽狂澜于即倒,重振大汉天威,那大人就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审配笑道,“大人已经创造了许多奇迹,为什么不能继续延续自己的奇迹大人许多地方和董卓非常相似,但大人和董卓有个区别最大的地方。而这也是你最大的优点,那就是你的年轻。年轻就是希望,只要有希望,大人就应该付出辛勤的努力,有努力就会有回报。”

李弘躬身受教。

“正南兄刚才说北疆的屯田之策尚有很大缺陷,能教教我吗”

“敢不从命。”审配笑道,“只是这事旦说起来,牵扯的东西太多,要耽误大人休息。”

“今晚不睡了。”李弘笑道,“我专心聆听正南兄的教诲。”

第二天,审配和陈琳告辞离去,李弘直送出十里之外。

也就在这天,皇甫郦和梁衍冒着风雪日夜兼程赶到了行辕。

皇甫嵩的书信很长,但言辞之中,无不处处露出其对大汉的忠诚和颗拳拳报国之心。皇甫嵩严厉谴责了州郡起兵事,但他无奈地说道,我大汉百多年来皇统屡绝,外戚和阉轮流把持权柄,致使皇权日渐衰微,终于酿成了今日之祸。今日之祸是必然,迟早都要发生。大汉没有强势皇权,无法威临天下,必然会有人生出窃国之心,前有张角,后有张纯,居心叵测者越来越多。只是他万万没想到,大汉的士人竟然会在国家最为危难之际突然背叛社稷,这到底是士人的悲哀还是大汉的悲哀

皇甫嵩说,我实力微弱,无论兵权是否在手,对解决今日的危局都没有任何助益。洪水发生了,解决的办法是疏通渠道,让肆虐的洪水分而流之,而不是加固堤坝,堵再堵。给董卓条退路,他就不会和大汉社稷玉石俱焚,同时也能迅速缓解局势,让大家有足够的时间冷静下来,共同寻找解决危局的最好途径。

皇甫嵩认为,解决危局的最佳途径就是扶持天子,最大限度的增加皇权。天子高高在上,君威凌驾于天下,即使如董卓袁绍之流,亦不敢祸乱天下。

士人叛乱不同于蚁贼叛乱。今天的士人手握重兵,据有州郡,旦皇权彻底衰落,势必要演变成争霸大战,那时天下就不是危局了,而是分崩离析了。所以皇甫嵩恳请李弘,立即放弃北疆,尽切力量挥军南下,进驻洛阳,扶持天子,平息叛乱。北疆数郡和大汉社稷比起来,孰重孰轻

皇甫嵩说,过去阉外戚轮流把持权柄,但因为朝堂上有士人的力量,三方权势可以互相制衡,所以社稷无恙。今天董卓也是把持权柄,士人也在朝堂上,但就是因为缺少鼎足角,无法形成制衡,结果迅速酿成了大祸。皇甫嵩说,只要骠骑大将军南下洛阳,朝堂上三足鼎立,则社稷可保无忧。

李弘看完这封信后,急忙召集朱穆田畴余鹏尹思玉石杨凤赵云颜良等人商议。

“皇甫大人这是何意士人举兵讨董虽然叛乱在先,但董卓随后倒行逆施,犯下种种罪行也是事实。这个时候,我们怎么能公开说士人是叛乱难道皇甫大人的意恩是要我遵从圣旨,联合董卓出兵平叛”余鹏诧异地问道,“北疆不要了”

“你们注意到没有,皇甫大人这句话最关键。”田畴说道。“皇权衰落,士人叛乱,最后必将演变成争霸之战。现在起兵讨伐董卓的有十九个州郡大员,如果我们的制衡之策成功,这十九个州郡大员考虑到自己将来的命运,他们会怎么做会持续抱成团吗这显然不可能。皇甫大人看得远,我们的制衡之策虽然可以暂保大汉稳定,但同时也埋下了摧毁大汉的祸根。各地州郡旦陷入混战,大汉也就名存实亡了,而始作俑者就是大人。”

“还有句话。”尹思指着书简说道,“平息叛乱,皇甫大人的意思是平息叛乱,而不是出兵剿灭叛乱。也就是说,大人进驻洛阳后,先振皇权,然后安抚各州郡,将这场战祸消洱于无形。皇甫大人的这个办法目前看起来虽然比较稳妥,但前提是我们必须放弃北疆。所谓放弃北疆其实也就是暂时放弃对大漠的控制,放弃北疆屯田和数百万灾民,这个代价对我们来说的确太大了点,几年来的奋斗和征战几乎尽数化为乌有。不过北疆和大汉社稷比起来,的确不算什么。成大事者,必须要做到废俬 立公,舍小利顾大利,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北疆不能放弃。”杨凤拳砸到案几上,大声吼道,“北疆绝不能放弃。”

“如果不放弃,将来天下大乱,北疆也未必能保住。”田畴小声说道。

“大人先是抗旨不遵拒绝南下,然后又无法掌控制衡,最后导致社稷崩裂。”尹思心有余悸地看着李弘,小心翼翼地说道,“大人,这亡国之罪,最后可都是你个人的。”

李弘背着双手,围着火盆慢慢踱步。

审配说的制衡是外制,皇甫嵩说的制衡是禸 制。从洛阳之外制衡天下,虽然控制权势平衡的难度非常大,但对北疆的危险性却最小,而在朝堂上制衡,虽然控制权势平衡的难度小,但对北疆的危害却无法估量。至于两种制衡的后果,显然皇甫嵩说的更加准确些,而审配就避重就轻了,他根本没有谈到董卓势弱和士人分裂的后果。审配说,制衡被打破的时候,北疆已经度过了危机,可以扶持天子重归洛阳,重振大汉社稷了。审配没有说实话。如果按照皇甫嵩的说法,士人讨董演变成士人争霸,那么最有可能夺取天下的就是袁绍。袁绍势大,董卓势弱,那时自己要么乖乖地待在北疆,要么和袁绍争霸。总之,天子是可有可无了,皇权是彻底没有了,生灵是涂炭了,而造成这切的罪魁祸首就是自己。

皇甫嵩也隐瞒了件事。自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