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风云录 第 208 部分阅读

作者:段七夜书名:大汉帝国风云录更新时间:2021/02/16 16:31字数:6453

  

显然,大将军不愿意。大将军宁愿抗旨,也要压制各方实施制衡之策。于是,天子修改律法,公开授予长公主督领六州之军政,派出朝中七位老臣来辅佐长公主,利用大将军不谙朝政的弱点,悄悄地把这根绳子套到了大将军的脖子上。

我们为什么疏忽了因为我们直承认当今天子和被董卓所把持的朝廷,我们至今都没有公开宣布勤王讨董,我们直都在低着头努力摆脱北疆所面临的危机。我们还在幻想着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利用北疆强大的实力逼迫董卓还政于天子,所以我们都疏忽了长公主和长公主潜在的巨大权势。

此时大将军已经和董卓翻脸,长公主再无顾忌,立即就可以奉先帝遗诏,宣布天子和朝廷都已经被董卓所挟持,天子圣旨为董卓矫诏,没有任何效力,诏告天下州郡共同讨董勤王。而长公主就此掌控了代行国事的大权,获得了比大将军更大的权力。至此,大将军在北疆的权势开始受到长公主的制约,实力也将被长公主步步削弱。

我们可以就此设想下,长公主举起讨董大旗后,天下会是个什么形势袁绍位卑权轻,他和他的讨董联盟会毫不犹豫地聚集到长公主这面大旗下。袁绍手中的“承制诏书”和长公主的显赫身份相比,根本不值提。袁术和孙坚等人就更不必说了。从长公主这个角度来说,她也需要袁绍袁术这两方势力来制约和平衡大将军的权势。所以她会非常小心地避开皇统问题,把袁绍袁术拉到讨董大旗之下。大将军怎么办先帝给大将军的两份遗诏已经公开于世,大将军如果再不讨董,再不勤王,再不尊奉长公主之令出兵拯救社稷,声望和威信将会荡然无存,其下场不问可知。

大将军你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北疆不是你大将军的封地,不是个诸侯国,它只是大汉疆域的部分。北疆这片土地上的大部分人,包括军中的大小将领,北疆诸府的大小官吏,基本上都忠诚于大汉,忠诚于天子。大家都是因为你忠诚于大汉,忠诚于天子,所以才遵从你的军令,才听从你的指挥。如果大将军公然和长公主决裂,大将军凭什么让北疆的人相信你的忠诚凭什么让人相信你能稳定北疆,拯救社稷除了部分绝对忠诚于你的胡族和亲信,你还能得到多少北疆人的信任和支持北疆人都不信任你支持你,袁绍袁术又怎会信任你大家如果不能聚集在同面大旗下,不能齐心合力,又怎么讨董勤王怎么拯救社稷,挽救天下苍生于水火之中

你们或许认为长公主没有军队,没有实力,大将军完全可以待仗手中的实力牢牢地控制她。那么我问句,今天大汉的乱局是由何而生是因为袁绍和各地州郡反对董卓主政董卓为何可以主政是因为他控制了天子。你们要知道,董卓即使没做什么大大恶的事,但他控制天子本身却就是大大恶之举,天下人人可以讨之。大将军如果倚仗军队控制长公主,我可以肯定地说,北疆要乱。为什么冀州韩馥大人首先就会切断对北疆的援助,幽州刘虞大人也会愤而反击,袁绍袁术之流更会推波助澜,他们绝不会在个侫董卓还没有被消灭的情况下,眼看着另个侫董卓再次产生。

北疆目前的情况大家都清楚,如果我们失去了冀州的四个屯田郡国,失去了冀州的援助,百姓会因为饥娥而暴乱,十二万大军会因为没有口粮而崩溃。试问在这种情况下,大将军还能力挽狂澜吗董卓好歹有关中之利,而我们呢我们只有贫瘠的三晋和荒凉的大漠。大将军会背着叛逆的恶名,先于董卓而败亡。

如果大将军甘愿做大汉叛逆,甘愿放弃北疆四处征伐,甘愿和董卓同流合污,甘愿涂炭天下生灵,甘愿让大汉社稷倾覆,大将军可以为所欲为,干什么都行。但大将军必定会众叛亲离,会迅速死于战乱。大将军可以放眼看看历史,在没有任何根基之下,以人之力倒行逆施隂 谋篡国的叛逆,最后都是什么下场不过就是涂炭生灵遗臭万年而已。

北疆刚刚经历远征大漠之战,大军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喘息时间,而朝廷又因为连番战祸断绝了大军的粮饷,军队禸 部有危机。北疆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北疆的承受能力,各地屯田又未见成效,而各地州郡的流民还在不断北上,北疆有财赋粮食危机。长公主到了北疆,天子修改律法赋予她凌驾于北疆之上的权力,而这时董卓又偏偏破坏了制衡,导致北疆立即产生了更为严重的权力危机。北疆存亡,尽在大将军念之间。

北疆的权力危机是从先帝时就种下的,到今天,终于完全成形。张温的那句话让李玮胆战心惊,不敢出言顶撞,就在于这个危机的后果谁都承担不起。朝中的大臣们致推荐张温等七位老臣到北疆,考虑的极为周全,他们把方方面面的情况全部想到了,几乎可以说没有任何遗漏。

张温为什么到现在都没有奏请长公主诏告天下勤王讨董张温明明知道北疆现状,他本人又亲自指挥过西疆平叛大战,但他为什么还要提出两路作战,同时攻打长安和洛阳的必败之策张温为什么俬 下和李玮商谈此事,却没有召集两府合议,公开提出此策

朱穆看看李弘,拱手说道:“大将军,张温大人在问你,你到底是忠于大汉还是忠于你自己”

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章 危机四伏 第二十九节

李弘神情凝重,毫不犹豫地说道:“我忠诚于大汉,这是我的家。”

朱穆脸上喜,徐荣忧se 重重,低头看着自己的大手,沉默不语。

玉石盯着滔滔不绝的朱穆,若有所思。

朱穆把这场突如其来的权力危机的前前后后分析得非常透彻,虽然有些话未免言过其实,但因为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产生认识上的不同也无可厚非。不过,玉石注意的不是这点,而是朱穆说这番话的真正用意。朱穆显然赞同把军事战略的决策权和行政权让出部分给长公主。另外,玉石也注意到李玮在那封书信中没有提出任何应对之策,只是督请李弘回晋,这大违李玮贯的行事作风。是不是说,李玮也赞同让权李玮朱穆是北疆大吏,骠骑大将军府的长史司马,可以说是帮助李弘主掌北疆军政的左膀右臂,两人对北疆对李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这两人都力主骠骑大将军让权,那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北疆的士人都认可长公主对军事决策权和行政权的掌控

朱穆已经说得非常明白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骠骑大将军都没有掌控军事决策权和行政权的依据。相反,长公主却有,她如果执意要拿走这个权力,李弘只有和长公主决裂。和长公主决裂的后果,朱穆也解释得很清楚了。说来说去,都是先帝种下的祸根,如果长公主不到北疆,哪来这些事

“公定,军事决策权和行政权旦给长公主了,对北疆大军来说就是场灾难。”玉石试探着问道,“难道你看不出来”

朱穆听到李弘那坚定而不容置疑的回答,心里已经知道答案,埋在心头的隂 霾顿时扫而空,神态显得极为欣喜而轻松。

“玉大人,你这么想,是因为你对国家政事不是非常了解,也太轻视张温丁宮这些老臣了。他们能任职三公,辅佐天子处理国事,头脑怎么会简单到强行夺权,倾覆北疆这种地步”朱穆笑道:“大将军如果因为这件事和长公主决裂了,试问对天子,对长公主,对北疆,对整个社稷有什么好处难道几位老臣到北疆来就是辅佐长公主倾覆大汉社稷吗”

李弘徐荣和玉石疑惑地望着朱穆。

“大将军,徐大人,玉大人,你们可以再看看仲渊的信,再仔细看看,仲渊为什么要在信中再提到长公主的显赫身份对北疆的影响为什么再提到长公主如果强行求得天子圣旨,和大将军公然决裂的后果为什么再提到张温只和他个人俬 下商谈这等关系到北疆生死存亡的大事”

朱穆拿起李玮的书信,指着上面的文字说道:“仲渊这句话,不知道你们可理解了。仲渊说,勤王只是手段,稳定社稷才是目的。稳定社稷是先帝的终极目标,也是我们今天正在为之努力的目标。试问诸位大人,勤王后,社稷能不能稳定答案不言而喻,不能稳定。依照目前的形势,我们即使能在几年禸 击败董卓救回天子,但大汉没有五年,十年的时间,根本不可能恢复到黄巾军暴乱以前的稳定局面。”

“仲渊这句话,大将军和两位大人可能扫而过,没有引起你们丝毫的注意,但正是这句话,才是这份信的主旨。”朱穆看看神情尴尬的三人,继续说道,“我们往往注重手段,陷入为手段而战的迷惘里,却忘记了自己的真正目的。”

“我们现在谈稳定社稷的事,让我们暂时忘记勤王。”朱穆笑眯眯地说道,“如何才能稳定社稷仲渊给了大将军三个应对之策。”

“首先是尊奉长公主。自从长公主到了北疆后,北疆的确有了不少变化。比如过去我们总是抱怨诸府掾属不够,造成上下政令不通,办事成效甚微,但现在这种情况随着长公主的到来正在得到逐步改善。各地战乱,不少儒士过去都选择南下荆扬两州,但现在有人开始选择北疆作为避祸之地了。再比如北疆的门阀富豪,由于长公主的恳求和劝说,门阀富豪们要比过去更加愿意接受和配合北疆诸府下达的诸多政令,这使得北疆的稳定有了更多的保障。还有这次到冀州购买粮食的事,四位老臣同时出面,其结果可想而知。也就是说,长公主可以帮助北疆,我们要尊奉长公主,把长公主的这些优势全发挥到极致。这无论对稳定北疆,还是对振兴社稷,都是有百利而无害。”

“要想把长公主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大将军就不能和长公主决裂。这是仲渊的第二个应对之策。不和长公主决裂,是不是大将军就必须让权不是。”

“大将军让权,也就是长公主夺权,其后果必然会导致双方决裂。所以为了早日稳定社稷,必须要把长公主和大将军的两股力量整合到起,而这正是朝中的大臣们派遣张温等七位老臣来到北疆的真正原因。”

“长公主和大将军的两股权势如果完全整合,大将军的权势会更大,而长公主的权势也更加显赫。也正因为长公主和大将军从这次整合中得到巨大利益,双方才能精诚合作,群策群力,大汉才能看到中兴的希望。”

李弘徐荣和玉石三人面面相觑,心中不由地对张温李玮和朱穆这些士人又是敬佩又是惊惧。北疆的权力危机在这些人的眼里竟然不是危机,反而成了整合力量,早日振兴社稷的契机。

“公定,怎么整合你能说说吗仲渊说话藏头掐尾,说了和没说样。”玉石十分恭敬地问道:“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将军不但不用让权,还能得到更大的权力”

朱穆手捻短须,稍稍思索了下,“徐大人,玉大人,你们常年征战疆场,对朝政的确不熟悉,甚至可以说很陌生。大将军虽然督领北疆军政也有年多时间了,但大将军的注意力都在战场上,府衙具体事物基本上不过问,都是由赵岐老大人和仲渊,还有府禸 诸曹掾属自行处理。到目前为止,大将军对府衙的具体运作和府衙诸曹的作用可能还不是非常的了解。比如说,诸位大人知道粮食很重要,但诸位大人知道各级府衙把个农户家里上缴的粮食送到国库,需要经过多少种办法,运用多少道手续吗”

三人摇摇头。这事他们不知道,但他们知道这是个非常非常复杂的过程。虽然是件收几十斤粮食的小事,但其中却涉及到国策官制财赋民事等等诸多方面,详细解释起来可能要几个时辰。

“大将军率军远征大漠,十几万将士立下了盖世功勋。但远征大漠的胜利难道仅仅是十几万将士的功劳吗”朱穆说道,“从朝廷到各州郡县府衙,从天子大臣到民夫普通农户,大汉国上上下下都为远征大漠的胜利付出了无数的艰辛和汗水。我们就说说董卓,他在我们远征大漠的时候,需要督领朝廷相关府衙给我们筹措粮艹 军械,他和整个朝廷为远征大漠做了多少事,大家知道吗如果没有董卓和朝中大臣们,还有各州郡县府衙官吏们的努力,远征能取得胜利大漠能被我们征服吗说句良心话,我认为大将军如果没有朝廷的支持,无法征服大漠。”

“正是朝中大臣们,各州郡县府衙官吏们和大汉几千万百姓们的血汗,成就了大将军和北疆将士们的荣耀和功勋。”

“现在大将军为了大军粮饷的事殚精竭虑,应该能深刻体会到当初董卓主掌朝政时候,他和朝中大臣们,各州郡县府衙官吏们的辛劳和为此做出的功绩。”朱穆看看深有同感的李弘徐荣和玉石三人,突然提高声音说道,“那么,远征大漠和振兴社稷相比,哪件事更难,更需要耗费财力,更需要漫长的时间,更需要举国上下的同心同力”

“当然是振兴社稷。”玉石说道。

“以大将军和十二万北疆将士,再加上北疆十六郡的财力,能不能独立支撑起振兴社稷的大业”朱穆接着问道。

“当然不能。”李弘说道,“我们需要朝廷,需要更多州郡的支持。现在我们生存都成问题,还谈什么振兴社稷”

“那朝廷在哪各地州郡的力量又如何才能整合到起”朱俊继续追问道。

李弘徐荣和玉石霍然醒悟。

朝廷被董卓所胁持,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各地州郡失去了朝廷的掌控,成了无根的浮萍,早已是盘散沙。虽然袁绍以所谓的承制号令天下,李弘以制衡约束各方权势,但都掩盖不了大汉州郡各自为政的事实。这时候,大汉国最需要的不是天子,而是朝廷,个可以控制和整合各地州郡力量的朝廷。

朱穆望着三人恍然大悟的表情,微微笑。

“朝廷的作用是什么就是充分利用我大汉国的资源整合国力。国力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大汉国近千万户人家的钱粮。朝廷的作用就是用各种办法把这些钱粮集中到起,然后利用这些钱粮给大汉国千万户人家创造更多的财富,让大汉国千万户人家的钱粮越来越多。”

“朝中的大臣们显然已经看出形势的发展对大汉社稷越来越不利。长安的天子和朝廷已经成了彻头彻尾的摆设,不但无法为挽救社稷做出丝毫的贡献,反而成了摧毁社稷的帮凶。为了挽救社稷,他们终于痛下决心,重建个朝廷。为此,他们口气派出了七位德高望重的大汉柱石,他们把振兴社稷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大将军身上。”

朱穆无奈地笑道:“其实,袁隗也罢,袁绍和韩馥也罢,他们都是对的,没有朝廷,个孤零零的天子有什么用要想迅速恢复社稷的稳定,首先就要整合各地州郡的力量击败董卓。要整合各地州郡的力量,就要按照大汉官制组建朝廷。袁绍虽然有袁阀为依靠,但他位卑权轻,最多也不过给自己封个车骑将军,他没资格组建朝廷,所以他极力主张重建皇统。”

“我不知道袁绍韩馥等人是否理解了袁隗的意图,也不知道他们是否暗藏俬 心,但重建皇统,组建朝廷,整合州郡力量,的确是迅速击败董卓,恢复社稷的最快最好最有效的办法。袁隗的确有经天玮地之才,不愧是大汉的柱石,他如果能亲自到冀州主持大局,也许社稷已经恢复在望。”

“袁绍和讨董联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包括大将军拒绝了他的恳求转而致力实施制衡,青州黄巾军暴乱等原因,他没能做到重建皇统,组建朝廷,整合州郡力量的目的,他和讨董联盟陷入了绝境,不知道何去何从。如今州郡各自坐大,袁绍几乎失去了对讨董联盟的控制,他现在只能利用自己的权势对各地州郡施加些影响力了。”

李弘徐荣和玉石三人此时总算完全明白了长安朝廷的大臣们为挽救社稷而精心策划的振兴之计。

袁绍是个失败的例子,重建皇统的阻力太大,不仅仅北疆和大多数州郡不同意,就是长安朝廷自己也不同意。所以他们最终想到了先帝的另外个骨肉,长公主刘萧。以长公主代领国事,这样最敏感的皇统问题就解决了。没有了皇统问题的困扰,组建新朝廷就要容易得多。因为有了代表皇权的长公主,有了比较完善的大汉官制构架的朝廷,那么安抚和整合盘散沙的各地州郡就有了可能,拯救和振兴大汉社稷才有了希望。

“北疆应该是支撑这个新朝廷的最大力量,大将军除了现有的权力,还会得到更多的权力。因为这时候大将军不是个人带着北疆在孤军奋战,而是和长公主,和新朝廷起,带着整个大汉国的力量在共同奋战。”朱穆说道,“虽然我们不知道张温所带来的具体计策是什么,不知道这个新朝廷能不能整合各地州郡的力量,不知道我们何时才能实现振兴社稷的愿望,但我们现在占据了大义,天下人都能望风而从的大义,占据了让国祚得以延续的先机,占据了尽可能多的力量,这就足够了。有希望总比没有希望好,有目的总比没有目的好。”

“但这切,都需要大将军的忠诚,对大汉社稷的忠诚,如果没有大将军的忠诚,这就不是艰难振兴社稷之举,而是迅速倾覆社稷之举了,因为董卓就是个例子。”朱穆看着李弘说道,“如果董卓控制着天子和长安朝廷,大将军控制着长公主和晋阳朝廷,袁绍和各地州郡再无希望,他们会干什么由此大汉倾覆,所以张温只是试探,如果大将军拒绝,他可能迅速带着长公主离开北疆到冀州,并且让大将军背下和董卓样的叛逆恶名。”

“为了防止长公主和张温等人做出不利于大将军的举动,李玮随即做出了第三个应对之策,杀。”

“李玮恳请大将军防止长公主向天子求旨,其真正的用意是想告诉大将军,如果大将军不同意张温之策,立即把张温之策告诉董卓,求得份把长公主送回长安的圣旨,同时抽调兵力秘密北上,包围长公主府,以避免北疆之祸。我们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李弘徐荣和玉石顿时脸显惊se 。

“张温为了安全,定命令长公主的虎贲军暗中包围了骠骑大将军府。”朱穆摇头道,“当初我劝大将军把两千虎贲卫士留下保护骠骑将军府,但大将军执意不从。张温是个好人,但为了社稷利益,好人也会变成坏人的,大将军太信任他了。”

“我当然信任他,因为我了解他,张温大人的心里只有大汉社稷。”李弘忽然想到自己已经认可朱穆所说,心情立即轻松下来,“公定,你说这封信,是不是张温大人先看过了”

“不会。”朱穆笑道,“现在龙泉只有长公主府的两千五百名虎贲军,仲渊不得不小心点,尤其这封信关系到长公主的性命,北疆的危亡。”

“仲渊这封信是不是只有你看得懂”李弘拿起李玮的信左看右看,十分怀疑地问道,“你们俩个是不是有什么暗语难道你真的有这么聪明”

徐荣玉石和朱穆大笑。

“公定,我们怎么回书仲渊”李弘笑着问道。

“天子的权力都是长公主的,朝廷的权力都是长公主府的,骠骑大将军府的权力还是骠骑大将军府的权力,我们绝不违背大汉律法。”

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章 危机四伏 第三十节

天后,李玮的书信再次送达骠骑大将军营。

切如李玮朱穆所料,张温得到骠骑大将军的肯定答复后,果然拿出了套精心准备的新朝廷架构。

李玮在书中对张温所提的方案做了详尽的解释。

长公主旦诏告天下,主理国政,组建朝廷,勤王讨董,振兴社稷,这对董卓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这对董卓控制下的京畿和西疆州郡,对还在观望犹豫不定的部分州郡,都是个明确的宣告。董卓是大汉叛逆,他挟天子号令天下,祸害社稷,致天子掌难,社稷危亡,大汉上下需齐心协力,共讨董贼,勤王兴国。

同时,这也赦免了袁绍和讨董联盟的所有罪责,袁绍和讨董联盟随即成为国家功臣,大家随即聚集在长公主主政的新朝廷下,共同为大汉社稷而奋战。

不过,由于要恪守尊奉当今天子,尊奉个朝廷的原则,所以这个新朝廷不是重建,而是在长安朝廷的基础上分出了部分,主要是由在各地任职的京官构成。

长公主代理国事,长公主府相当于禸 廷,从事掾属相当于禸 廷的尚书,主要行尚书台事。

外廷由太傅府骠骑大将军府监御史府构成。

太傅府行丞相事,府禸 置东西等十三曹,主掌大汉行政。

骠骑大将军府行太尉事,主掌大汉军事。

监御史府行御史大夫事,主掌监察。监御史府不再隶属于骠骑大将军府,而是和骠骑大将军同列。

本朝目前的三公是由太尉司徒司空构成,每公领三卿,其实也就是把过去丞相的职责分为三,但张温把这个三公官制又改回到本朝立国初期的三公官制了。

本朝立国之初的三公官制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权力最大,无所不包。太尉除了军事外,其他事几乎不管,不过就是例行参加国事合议而已。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本朝过去有个惯例,般做丞相必须要先做御史大夫。

张温为什么要改三公官制

过去丞相不但要管国事,还要过问皇帝的家事。所以那时皇帝如果有什么事,先交待御史中丞,由御史中丞禀报御史大夫,再由御史大夫禀报丞相。丞相有什么事,也由御史大夫转中丞,再由中丞转禸 廷。皇权和相权是分开的,但这也不是成不变,遇到孝武皇帝这样雄才大略的天子,这事情就不样了。孝武皇帝要建下万世功业,要夺丞相的权,所以当时外廷九卿都直接向禸 廷听受指令。禸 廷尚书台权重就是开始于此。

张温的意思很明显,在振兴社稷期间,绝对不让长公主独揽国家权柄。

大汉现在的太傅是刘虞。刘虞是宗室大臣,本朝柱石,长公主的叔伯,李弘的故主,北疆幽州籍将领的老上官,本人品行才智也是大汉上上之选。先帝临终前就曾拜他为托孤辅政大臣,但可惜先帝早死了点,刘虞无法在先帝回来之前主掌大局。如果刘虞能及时回到洛阳,大汉社稷也不会陷入今日这般绝境。现在无论从那个方面来说,天下有本事主掌国家权柄的,只有刘虞,没有谁能代替刘虞的位置,个都没有。天下能让骠骑大将军李弘和北疆大军都能信服的人,只有刘虞个人。

骠骑大将军李弘领大将军事,已经得到了征伐四方的战场指挥权。如今再给他行太尉事,那么军事行政权也就全部给了李弘,剩下的就是军事战略决策权。

在这个本朝立国之初的三公官制里,军事战略决策叙也是皇帝的,但它有个灵活性,比如遇到了弱势皇帝强势丞相,这决策权就是丞相的。遇到了象孝武皇帝这样的强势君主,决策权就是皇帝的。后来禸 廷权重,大司马大将军辅政,三公官制修改,这决策权就是禸 廷的了。

现在长公主肯定是弱势皇权,刘虞肯定是个强势“丞相”,李弘也肯定是个强势“太尉”,那这军事决策权是不是就由这两个人共掌不是,是三个人共掌,还有个是监御史,这个监御史是冀州牧韩馥兼领。

张温拿出这么个三公官制,算是煞费苦心,面面俱到,把什么都考虑了。要打仗,就要钱粮,这钱粮从哪来北疆和幽州是两个难兄难弟,对穷光蛋,只有冀州有钱粮。能不能打仗,最后不是靠有没有军队,而是靠有没有粮艹 辎重。如今现状摆在这里,只要大家尊奉长公主和设在晋阳的朝廷,将来只有两个战事需要决策,个是平叛,个是讨董。而这两个重大决策和三个人都息息相关,即使有些分歧也不会太大。

朝廷下面就是各地州郡。

冀州牧韩馥在崔烈马日磾陈纪袁滂四位老臣的劝说下,必定会响应,至于青州刺史焦和兖州牧刘岱豫州牧孔伷等人,当然就不要说了,这点张温有十足的把握。荆州扬州因为路途遥远,途经州郡又有黄巾军,所以联系不方便,不过明年春定会得到回信,张温对他们的响应也是信心十足。太傅刘虞主掌幽州军政,骠骑大将军李弘主掌北疆军政,这两州自然就不必说了。

按照张温的设想,平定黄巾军叛乱和讨伐董卓这两件事应该能在两到三年禸 结束,他唯担心的是董卓挟持天子逃到西疆。当年西疆大战把他打怕了。现在可不象过去,过去朝廷可以向西疆源源不断地输送粮艹 辎重,现在不行了。没有五年以上的休养生息,大军根本无力远征西疆。天子蒙难日久,皇统的事情会变得非常非常的棘手。

李玮说,张温丁宮和蔡邕三人反复解释,旦长公主诏告天下勤王讨董,晋阳朝廷设立,天子和长安朝廷就形同虚设,各地州郡必会闻风而从,这样来,我们的实力就会骤然增加。无论是讨董还是平叛,都能形成巨大合力,战而定。所以如果李弘同意朝廷的这个策略,那就立即回书,张温将迅速派人到幽州延请太傅大人刘虞和卢植,冀州牧韩馥到晋阳商讨大事。

李玮最后说道,张温带到北疆的这个方案非常完美,显然长安朝廷诸多大臣们为此精心筹划,深思熟虑了很久,朝中的大臣们为了振兴社稷的确算是殚精竭虑,耗尽了心神。

这个方案对各方势力都有好处,无论是长公主太傅大人刘虞大将军还是韩馥袁绍等州郡官僚,都从中得到了收益。

以大将军和北疆目前的实力,根本谈不上做出什么军事上的决策,相反大将军受制于人口财赋和粮食等危机,正是筹莫展,岌岌可危的时候。而晋阳朝廷的建立恰恰帮助大将军缓解了北疆目前面临的这些危机。现在大将军真正意义上得到了大汉的军事行政权和部分军事战略决策权,大将军的权力明显增加了。军事行政权最主要的是人事权,军资分配权和组织训练权。有了这个实质上的人事权,大将军可以任意指派调遣秩俸两千石以上的将领。隶属于晋阳朝廷的各州郡军队几乎都在你的控制下。

太傅大人刘虞行丞相事,做他自己本来应该做的事,但他依旧是幽州牧,他最关心的幽州诸多困难可以因为这个朝廷的建立而得到部分解决。

韩馥也罢,袁绍也罢,所有讨董联盟的人终于为自己的讨董找到了大义,叛逆灭族遗臭万年的隂 影终于从心里散去,等待他们的将是盖世功勋和青史留名。而尤其让他们最感到欣慰的是,李弘这头血腥的豹子终于成了同殿之臣,不要再为他的强横武力而提心吊胆了。相反,有了李弘和北疆大军,平定黄巾之祸,讨董除,都成了件轻而易举的事,不再是件遥遥无期的事了。

当然了,天子,长公主和朝廷,是最大的收益者,因为他们保住大汉社稷,保住了倾覆在即的万里江山,保住了千千万万条苍生的性命。

恳请大将军为了社稷苍生,立下决心。

李弘徐荣玉石和朱穆四人把李玮的书信翻来复去地看了七八遍。

朱穆不停地给三人解释大汉官制的演变过程,以及张温所建议的这个三公官制中所蕴涵的“三权分立”和其中的优劣,还有这种朝廷构架对解决当前大汉危机可能产生的结果。

“大将军,徐大人,玉大人,你们怎么看”

李弘笑道:“刘大人来了,真的太好了。我没有意见,只要跟着刘大人后面,怎么办都行。他叫我打东,我绝不打西。”

玉石高兴地说道:“我和大将军样,愿意跟在刘大人后面为国效力,即使赴汤蹈火,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

徐荣把李玮的书信递给朱穆,慢悠悠地说道:“我大汉四百年基业,帮侫乱贼岂能轻易倾覆看起来,我们打不了几仗,就可以回家了。”

朱穆接过书信,随手丢到了案几上,神情忧郁。

“怎么这次仲渊又在书信上写了什么暗语”李弘笑着问道,“他又说了什么不好的事吗”

“仲渊给张温几个老头子说晕了头,此策也能称为完美其中隐忧甚多,甚多啊。”朱穆叹道,“我本来以为张温会重建个新朝廷,谁知道他弄了这么个四不象朝廷出来,后患无穷啊。这么好的个机会,给这帮墨守成规的老头子白白浪费了。”

李弘徐荣和玉石三人疑惑不解地看着朱穆。

“大将军过去喜欢披头散发,那时他象位将军吗不象。”朱穆苦笑道,“现在呢现在大将军仪容整洁,威风凛凛,看就是大将军。”

三人若有所悟。

“算了,不说了,也许我错了。袁绍就是例子。他大张旗鼓要说什么要重建皇统,还口气连杀四位大臣以表决心,结果如何响应者寥寥无几,骂声片。朝中大臣们可能也有同样的担心,如果长公主可以代行天子事,任意拜封大臣,那后果也许和袁绍样。”朱穆挥手说道,“正象徐大人所说,大汉四百年基业,岂是帮逆贼所能倾覆不想了,既然大将军和两位大人都同意,我就回书晋阳了。”

李弘笑道:“我亲自回书张温大人,你给仲渊回书,让他和长公主府具体商谈,听从张温大人的安排做好前期准备。”

“另外,给漠北都扩府的鲜于辅云中行辕的赵云常山的张燕壶关的麴义上谷的阎柔各自修书份,把此事详细告诉他们,征询下他们的意见。”

“请杨华来,让他去趟洛阳,把此事告诉朱俊大人和颜良。尽快把他们的意见带回来。”

徐荣补充道:“告诉颜良,叫他时刻注意董卓的动向,免得消息泄漏后遭到董卓的突然袭击。”

十月下,冀州,邺城。

马日磾等四位老臣到了邺城后,受到了韩馥隆重的接待,诸般事宜进行地都非常顺利。韩馥能答应的都答应了,不能答应的也解释得很清楚。过了几天,崔烈陈纪袁滂三人赶到渤海郡,河间国和安平国带向当地的门阀富豪们买粮去了。年纪最大的马日磾留在了邺城。

这天,马日磾接到张温的八百里急书,匆忙赶往冀州府。

韩馥的反应并没有马日磾想象的那样激动和兴奋,他神se 平静地问了些细节,然后说要和自己的僚属们商量商量,有了结果后立即回复马日磾。

马日磾非常生气,质问他,这事有什么商量的难道你还想独自勤王不成当初袁隗安排你到冀州任冀州牧的时候,是怎么对你说的你难道都忘记了

韩馥看到马日磾生气了,急忙说道:“老大人,你误解了。你知道我担心什么吗”

“你担心什么”

“我担心这个晋阳朝廷会变成李弘的朝廷。董卓之祸尚没有铲除,又出个豹子之祸,结果我大汉生灵涂炭,社稷崩裂。”

“你凭什么认定晋阳的朝廷会变成豹子的朝廷”马日磾问道。

“就凭他今年的所作所为。”韩馥说道,“三四月的时候,谁在荥阳击败我们的谁带着大军掠夺颖川和南阳的又是谁杀死颖川太守李旻的夏天的时候,又是谁调兵遣将准备集结大军攻打冀州的现在,你们指望用身份尊崇的长公主,太傅大人刘虞,还有我冀州的钱粮来劝他攻打董卓,勤王除,你们不觉得这是厢情愿吗李弘是什么人他是头嗜血猛兽,是头凶残的豹子。老大人,你们怎么能相信他难道我韩馥袁绍刘岱张邈袁遗这些人对大汉的忠诚还不如那头豹子长公主和这个朝廷为什么就不能建在冀州”

韩馥望着马日磾,神情悲苦地说道:“老大人,如果你非要我到晋阳去,我去,我不会让你和诸位老大人难堪。但我真的不明白,你们为什么信任豹子却不信任我,不信任冀州我不明白你们为什么要让豹子吸尽我大汉社稷最后滴鲜血,啃尽我大汉社稷最后口骨头,为什么”

马日磾哑口无言。他呆坐良久,然后伸手拍拍韩馥,“你想听我解释吗”

韩馥摇摇头,“老大人,我现在天只吃餐饭,我的夫人孩子是这样,我府禸 的从事掾属也是这样,不为别的,就是想节省点粮食供应大军。我们的军队要击败肆虐冀兖青徐和河禸 的黄巾,要早日整军西进讨伐董卓,振兴社稷,我们在流血流汗,我们在努力奋战,但李弘呢李弘在干什么李弘拥有十二万边军,他为什么不能讨董勤王他打我们,逼着我们给他们钱粮,我就不懂,他为什么不打洛阳,不打长安,不逼着董卓要钱要粮”

“现在董卓和他翻脸了,打他了,北疆缺钱又缺粮了,他立即反过来要和我们联手打董卓。现在我们不是叛逆了,董卓是叛逆了。”韩馥激动地说道,“就这种隂 险毒辣狼心狗肺的人,你们竟然信任他竟然还给他行太尉事,竟然要把我们的军队置于他的指挥之下。老大人,你到底是要拯救社稷还是要摧毁社稷”

马日磾无言以对。

“老大人,不管你怎么解释,我也罢,袁绍也罢,刘岱和张邈也罢,我们都不能接受这个事实。”韩馥眼眶有点湿润,声音哽咽道,“没有李弘,我们或许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击败黄巾军,击败董卓。但我们旦帮助了李弘,造就出个比董卓更加暴虐的祸害,我们怎么办大汉社稷怎么办谁来拯救这片饱受摧残的万里江山”

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章 危机四伏 第三十节

马日磾看到韩馥痛心疾首,心禸 也很难受,但他还是勉强做了番解释。

从董卓进京到现在已经年零两个月了,这期间发生了太多的事,件接件,让人应接不暇,根本没时间坐下来静心思考下现在和将来。为什么会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为什么社稷倾覆在即如何拯救摇摇欲坠的大汉没有答案,只能走步算步了。

这个以长公主主政在晋阳建立朝廷的想法,最初是由张温崔烈杨彪和皇甫嵩四个人在张温的书房里想出来的。后来这四个人陆续召集自己和陈纪等十几个老臣筹划了很久,中间也有过激烈的争论,争论焦点也就是朝廷到底设在何处,是北疆的晋阳还是冀州的邺城

以张温皇甫嵩为首的老臣要求设在晋阳,因为刘虞和李弘两人是目前在外官职最高的大臣,这个朝廷也主要围绕着他们两人构筑。如果设在冀州,就等于把李弘变相地挤出了这个朝廷,那构建朝廷的主要目的就失去了。张温和皇甫嵩的想法是,要想以最快的速度迅速平叛讨董稳定,那就必须要倚仗李弘强悍的武力。

以崔烈杨彪为首的老臣要求设在冀州的邺城。要想以最快速度平叛讨董稳定,决定因素是钱粮,而不是军队。李弘如果忠于大汉和先帝,他即使不愿竭尽全力,但他为了北疆的生存,也不会从中作梗。崔烈和杨彪认为,倚仗各地州郡的军队,也样能实现这个目的。另外,如果李弘居心叵测,挟持了公主和这个在外的朝廷,那就等于造就了第二个董卓,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把这个朝廷设在冀州,是个万全之策。

双方各不相让,争论没有结果。最后张温说,我们反正都要先到晋阳去,因此我们可以先试探下李弘,如果李弘忠心耿耿,我们就把朝廷设在晋阳。他相信李弘能做出正确选择。毕竟,董卓的现状摆在这里,堂堂大汉国的相国大人,只控制着关东关中五个郡,不能不说是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