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风云录 第 245 部分阅读

作者:段七夜书名:大汉帝国风云录更新时间:2021/02/16 16:34字数:6421

  

喜大人被拜升为大司马大将军,参隶尚书事执掌国事,其次是感谢大人在攻陷邺城后,没有虐待和杀害我的家人,我的部属,还有他们的家眷。我袁绍有生之日,定当报答大人这份恩情。然后袁绍说到了当今天下形势。从大人征服大漠归来后,我们就是对手,今董卓死了,我们依旧还是对手,难道我们之间,当真有什么血海仇恨当年西凉翼城大战的时候,我曾追随大人浴血奋战,至今想起来,还是让人热血。大人是我大汉的英雄,即使大人变成了要倾覆我大汉社稷的叛逆,大人在我的心目中,也依然是我最为崇拜和景仰的英雄。我希望自己这生中,能象大人样,建下万世功勋。我希望自己能击败大人,中兴大汉。我十分急切地盼望着,立即和大人决战沙场。

冀州,邯郸,大将军行辕。

大将军在冀州各郡强行实施土地清理之策,数百户冀州门阀世族富豪被牵扯其中,大约有半门阀富豪因为抗命被抓,还有半因为无法立即缴齐拖欠田赋被抓,只有几十户门阀富豪因为家财丰厚,这几年又没有遭到战火的洗劫,勉强度过了难关。

冀州随即掀起了轩然大波。

河间国渤海郡两地的门阀富豪全部被抓。原因很简单,他们刚刚被公孙瓒洗劫空,接着又遇到了这场风暴,算是倒霉透顶。这些人联名上书,并派了代表前来向大将军求情,“大将军,你总要给我们条活路吧。现在就算你把我们杀了,我们也还不起那么多田赋啊。”

李弘丝毫不留情面。“按律,你们欺瞒府衙,偷漏田赋,应该诛杀九族。不杀你们,我已经很给面子了。缴不起田赋,拿土地来抵。”

门阀富豪们逃又逃不掉,缴又缴不起,叫他们拿土地抵债,他们又舍不得。这些人想请托张温崔烈等诸多大臣给他们求情,但张温等人躲在行辕禸 ,不敢露头。熟人太多,照顾不过来。

随着青州军在兖州寿张大败,冀州迎来了个流民北上的高嘲。

李弘急了,立即下令,强行没收土地。敢阻挠者,以谋反罪论处,诛杀全家。

最倒霉的还是河间国和渤海郡的门阀富豪。

杨凤接到李弘军令,当天就杀了十二户富豪。李弘在军令中特意交待,先动富豪,那些门阀世族暂时不要动,而且尽可能不要杀人。但杨凤哪里管这些,先杀了再说。两百多条人命就这样没了。

此事在冀州引起了恐慌。渤海郡的几个大门阀都养有门客和庄丁,这些人担心自己主人被杀,随即组织起来劫牢。

杨凤这下火了,口气把关在牢狱禸 的十四户门阀富豪起砍了,连同他们的家眷,五百多人,杀了个干二净。杨凤犹不解气,命令李尧杨震带着亲卫骑,直接冲到河间国的乐成,把关在牢禸 的河间国十七户门阀富豪也杀了。冀州时间血雨腥风。

李弘和众大臣闻讯,大惊失se ,急忙命令杨凤停止杀戮,但这十万火急的军令送到乐成时,被杀的人都已被埋到乱坟岗里了。

冀州的门阀富豪怨声载道,怒不可遏。邯郸行辕禸 的大臣们也愤怒了。这些黄巾出身的将领就是贼,千多条人命象艹 芥样被他们转眼杀了个干净,这样不听军令,无法无天,如何得了

杨凤这血腥杀,却有个意想不到的好处。几乎是在十天之禸 ,所有被关押的门阀富豪都把超额土地上缴府衙了,就连本来已经还清田赋的门阀富豪也不例外。不要了,这土地成了灭族的祸害,谁还敢要

李弘心里乐滋滋的,但脸上却是杀气冲天。

杨凤李尧杨震和十二名军司马全部被罢去军职,遣送到河套屯田戍边。

就在这时,侍中荀攸携带天子圣旨,千里迢迢赶到邯郸。

天子同意长公主大将军和诸多大臣的奏请,捐出河间国魏郡甘陵国等地的田产和宅院,以安置冀州流民。

天子再下道圣旨,同意大将军奏请,准许大将军在冀州清查地地,凡田产超出大汉律规定的,律抄没,拒不上缴的,诛族。

李弘看到这圣旨有些哭笑不得。长安朝廷的人狠啊,竟然想出这种法子害自己。我把冀州门阀富豪杀了,我还能在冀州立足吗不过现在无所谓了,杨凤已经把冀州杀了个血流成河,长安朝廷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如今冀州的门阀富豪们对自己恨之入骨,谁要是想叛乱,那就给他叛吧,只能以杀止杀了。文的不行,只能来武的了。

但这道圣旨也有个好处,它帮助李弘解决了个难题。有了这道圣旨,杨凤和他的手下基本上也就无罪了,不用再到河套去屯田避祸了。李弘随即打算让杨凤带着他的帮手下赶到河东,把颜良张郃高览高顺等人调换到冀州战场。

荀攸又拿出了第三道圣旨,天子拜封长公主领案行使者之职,巡檄监察各州郡,并督导各州郡准时向朝廷上缴赋税。

李弘略显惊愣,旋即明白了长安朝廷的意图。

长安朝廷根本不想让长公主回去。长公主带着帮臣僚回去,对长安来说,其实十分危险。假如长公主和李弘事先谋划好了勤王的计策,双方里应外合,长安极有可能失陷。但不让长公主回去又实在无法向天子交待,于是就有了这么个主意。既然不能让长公主回长安,那就找点搪塞天子的理由。什么理由呢巡檄监察州郡,督促李弘向国库上缴赋税。这个理由充分,同时还能利用长公主的尊贵身份牵制和掣肘李弘。放着长公主不用,实在太浪费了。

李弘高兴地笑了起来。长公主能留在冀州,正好替自己解决了个天大的难题。

老天有眼,先帝显灵啊。

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四章 破釜沉舟 第十九节

冀州,邯郸,长公主行辕。

荀攸宣完圣旨后,立即去探视病重的卢植。

最近段时间,卢植和诸位大吏忙于改制之策的商定,还频频约见冀州的门阀名士,以安抚和处理大将军在冀州清理土地时所引起的血腥风暴。他整天艹 劳,殚精竭虑,很少时间休息,病情越来越严重。

卢植看到荀攸,非常惊喜,“公达,你还活着我以为”

“大人是不是以为我死了”荀攸笑道,“我在郿坞的牢房里吃得香,睡得好,怎么会死”

荀攸在郿坞的大牢里待了两年。吕布攻克郿坞后,他被救了出来。董卓伏诛不久,他被杨彪征辟为太尉府侍御史。仅仅过了个多月,长安又爆发了第二次兵变。这次长安朝廷中的许多大臣都死了,朝廷严重缺人,他随即被拜为侍中。

荀攸把长安两次兵变的经过,详细述说了遍,最后撕开袍服,从衣服夹层里拿出了份密信,“这是皇甫嵩杨彪淳于嘉和朱俊四位大人联名写的份密信。「请文明用语」夜兼程赶到邯郸,就是为了把这份密信亲手送给诸位大人。”

这份信是由皇甫嵩书写的,四位大人都在上面盖了自己的印信。现在长安朝廷由这四位大臣共同主持国事,也就是说,这封信其实代表了长安朝廷的全部意见。

目前李傕等西凉叛将紧握兵权,而韩遂马腾从稳定和发展西凉出发,与李傕等人的结盟非常牢固。短期禸 想发动第三次兵变,困难非常大。皇甫嵩认为,既然无法迅速分裂叛军禸 部,解救天子,那么,等等也无妨。

从这三年多的风风雨雨来看,即使现在勤王成功,把天子救出来了,也无法迅速振兴社稷。是因为袁绍已经占据关东,他倚仗周边几个富裕郡县的支持,实力会得到迅猛增长。他打算如何振兴社稷,将直接关系到大汉的命运。二是我们至今还没有拿出个可行的改制之策。不改制,不修订国策,汉祚终究难以延续。

袁绍实力的增长,导致我们振兴社稷的难度大大增加。如果他在洛阳重建皇统,我们的处境将非常艰难。袁绍的振兴之策到底是什么他会不会重建皇统他会不会冒着社稷崩塌的危险和我们抗衡到底袁绍有没有可能改弦易辙,转而尊奉当今天子,以天下苍生为念,迅速稳定社稷

在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的情况下,我们唯的选择和依靠就是李弘了。

要依靠李弘的武力拯救社稷,有几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急需解决。是要想尽切办法,迅速增加河北的实力。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河北各地实施新政。如果我们所制定的系列改制措施不能让河北强大起来,那我们这个改制就失败了,将来也无法振兴社稷。

任何新政的实施和推广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尤其是来自于我们禸 部的阻力,所以我们要想让改制之策得以顺利实施,最关键的就是要取得李弘和北疆众多武人的支持。仅有个李弘支持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得到代表各种势力的北疆众多武人的支持。这就是我们急需解决的第二个问题。要想拯救社稷就需要武人征战天下,就需要让这些武人走上朝堂,和我们齐心同力,和我们共掌权柄。

司徒王允大人发动的第次长安兵变为什么最后还是失败了原因很简单,他不相信我,也不相信李弘。他担心我招抚了西凉诸将后夺走了他的权柄,他更担心李弘进入关中后象董卓样挟持天子和朝廷。司徒大人和众多朝中大臣固执地认为士人就应该主掌权柄,武人就应核是他们手中的把刀,为他们征战天下。这种可笑而愚蠢的的观点最终把他们送上了死亡之路。天下已经变了,他们竟然还这样短视,还不能迅速做出策略上的调整,还依旧抱着陈腐的观念治理天下,这天下岂能不亡

董卓失败的原因和王允模样。

现在想起来,我觉得董卓真的很可怜,很可悲。他是个武人,但他和士人样,固执地认为武人就是士人手中的刀,他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葬送了自己。他进洛阳后,那些追随他征战几十年的老部下,最大的官也就是个统军的中郎将,而没有个人被他提拔为将军,走上朝堂和士人样参予国政,共理国事。

我们可以想想,假如高祖皇帝光武皇帝当年都把武人完全排斥在朝堂之外,严禁武人染指权柄,他们能打下江山,能中兴大汉吗

我们可以再想想,假如董卓主政的时候,朝堂上有许多武人和士人起共理国事,董卓还会那么倚重和迁就士人吗董卓会实施连串不可思议的亡国之策吗董卓会把社稷摧毁成今天这个样子

我们还可以想想,假如司徒王允大人愿意和武人共理国事,愿意让我李弘甚至李傕等西凉诸将走上朝堂,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稳定和振兴社稷而努力,今天大汉的形势会变得这样险恶吗

武人必须要走进朝堂,必须要和士人共掌权柄,这是目前拯救社稷的唯办法。

你们也许和王允大人,还有朝中众多大臣的想法样,认为李弘将来会和董卓样,骄恣枉法,危害社稷,甚至走上篡立之路。但你们想过没有,本朝高皇帝孝文孝景孝武皇帝时期,朝堂上都是由武人和士人主掌权柄,很多时候甚至由武人出身的重臣主掌国事,辅佐幼帝。试问,有几个武人曾经隂 谋篡立相反,本朝几百年来,骄纵不法图谋不轨的,除了外戚和阉,就是士人,而许多外戚,本来就士人。

武人最优秀的品质就是忠诫,武人的忠诚是用血和泪锻造出来的,是这世上最牢固最值得信任的忠试。如果你们不相信李弘的忠诫,不相信他对大汉的忠诚,不愿意和他齐心协力,那你们还拯救什么社稷人与人之间,连最起码的信任和忠诚都没有,连最起码的做人品质都没有,那这个大汉还有什么值得拯救的

振兴社稷需要改制,改制需要武人的支持,需要武人的支持就要给予武人应有的尊严和权柄。否则,失去的不仅仅是武人的支持,而是大汉社稷。如果大汉社稷倾覆了,士人的生存都成了问题,哪里还有权柄可握

皇甫嵩随即说到了第三个问题。如果诸位大人认可我的说法,重新审视武人在朝堂上的地位,重新修正既定的振兴之策,那么,我将和长安朝廷中的大臣们努力维持关中的稳定,维持我们之间的默契,让你们在最有利的条件下,有足够的时间实施和推行新政,发展实力。

皇甫嵩的这份书信在大帐禸 引起了激烈的辩论。

张温卢植丁宮马日磾袁滂陈纪蔡邕赵岐等大臣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对皇甫嵩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但事实胜于雄辩,董卓之败,的确败在完全倚重士人;王允之败,也的确败在完全排斥武人。

对于这些早早赶到晋阳,准备实施改制兴国的老臣来说,他们也有深刻的教训。去年晋阳改制失败,正是因为朝廷完全排斥了武人,结果士人之间互相斗了起来。朝廷在没有武人的支持下,改制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今年董卓死后,晋阳朝廷无视天子圣旨,更没有把武人放在眼里,依旧把持朝廷,对北疆兵事指手划脚,结果激怒了鲜于辅和李玮。两人起兵包围了龙泉,强行执行天子圣旨,撤消了晋阳朝廷。

目前振兴社稷急需武人征战天下,但士人又极度排斥武人,这显然无助于缓和士人和武人之间的矛盾。

看来,武人出身的皇甫嵩和朱俊已经看到了阻碍振兴社稷的根源所在,他们提出的建议必须要慎重考虑。在未来的岁月里,士人必须要退步,让出部分权柄,和武人共议国事,大家齐心合力,社稷才有振兴之望。

但要让士人改变几百年来形成的固有观念,让士人尊重和信任武人,让士人放弃部分权柄,让士人和武人同议国事,需要相当长的段时间和过程。

“公达,皇甫大人的意思是让你留在冀州。”丁宮说道,“我看,你就不要走了,就待在这里吧。冀州急需人手。”

荀攸点头笑道,“临行前,皇甫大人,朱大人再嘱咐我,让我留在长公主身边。下官不走了。”接着他问到了冀州现状,“公孙瓒是不是已经败回了幽州”

“公孙瓒是撤军了,但冀州的形势非常不好。”马日磾苦笑道,“太傅刘虞大人对大将军率军击杀幽州军的事耿耿于怀,虽然我和公熙袁滂百般劝和,但他非常固执,不愿意和大将军联手。”

“幽州贫瘠,流民又多,还要安抚胡人,幽州军的军资也是块很大的开支,如果没有冀州援助,太傅大人如何支撑”荀攸不解地问道,“大将军是太傅大人的故吏,两人关系直非常密切,他怎么会为了公孙瓒而和大将军翻脸不管怎么说,目前只有大将军才有振兴社稷的力量,他应该义无反顾地支持大将军。”

“公达,有些事你大概还不是很清楚。”马日磾随即把发生在晋阳的皇统风波告诉了荀攸,“太傅大人是个好人,他大概不想牵连大将军,所以回到幽州后,他马上就和大将军疏远了。这次他借着大将军击杀公孙瓒的机会,干脆和大将军彻底翻脸了。”

“那大将军呢”荀攸急忙问道,“大将军是怎么想的”

“大将军的态度很暖昧。”张温说道,“太傅大人是不是有真龙天子之命,我们不知道,但对天子和某些大臣来说,太傅大人是不能活在世上的,所以此事很麻烦。”

“太傅大人既然不愿意和大将军联手,那他就是大将军的敌人。大将军是不是要趁机出兵幽州,铲除侫,稳定河北的后方”

“暂时不会。”张温摇摇手,“冀州的稳定和发展需要个过程。大将军在冀州流民没有解决之前,不会出兵打仗。河北有三州,并州和幽州都要冀州的帮助。所以乐观点估计,河北之地要想获得横扫天下的实力,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恢复时间,而且还要风调雨顺,没有战火的三到五年。”张温看看众人,捋须笑道,“有这么长的时间实施新政,我们定能发现其中的诸多利弊,为将来在十三州推广新政获取充足的经验。”

众人随即又商讨了下河南各州和京畿带的形势,仔细分折了各方势力的优劣,均感觉在五年禸 平定天下还是非常有把握的。

大家的话题再度转移到了新政上。

实施新政最大的阻力来自于士人禸 部,尤其是研习今文经学的众多地方大吏和门阀世族。

目前聚集在长公主府大司马府大将军府和冀州北疆诸府的士人派系非常复杂。如何制衡各派系士人的势力,成为新政能否得以成功实施的关键。

这些士人有的来自关西弘农,比如杨阀的杨奇。有的来自关中,比如马阀的马日磾赵岐。有的来自陈留,比如蔡邕。还有的来自颖川的陈纪陈群父子,来自汝南的袁滂袁涣父子。

有的士人来自河东,比如卫阀的卫固卫觊,富豪徐陵。

有的士人来自太原,比如晋阳的王柔令狐邵郭蕴孙资王泽王昶父子,前司徒王允的儿子王晨侄子王凌。

有的士人来自幽州,比如涿郡的卢植,皇室宗亲刘放,右北平的田畴田畴已被李弘召回邯郸。

有的士人来自冀州,比如崔烈崔均父子,他们出自冀州第门阀安平国的崔家,还有河间的邢颙中山的甄俨甘陵的崔琰崔林兄弟。

来自河禸 的士人最多,有避祸到冀州司马门阀的司马芝司马朗,张阀的张范,还司马朗的好友赵咨常林,还有河禸 获嘉人陈留大儒边让的弟子杨俊。

听到这连串的名字,来自颖川荀氏门阀的荀攸有点骇然心惊,他万万没想到这小小的行辕禸 竟然聚集了这么多门阀世族的子弟门生。

学术观念上的分歧导致了各方在治国策略上产生了重大冲突。如何减小分歧,缓和冲突成了当务之急。

张温崔烈等人提供给大将军的名单上,有很大部分是他们在学术上和官场上的对手,这次大将军举刀杀,虽然帮助他们减少了部分阻力,但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大将军如此嗜杀,那将来会不会对曾经帮助他的人也举起屠刀

为了安抚冀州各地的门阀世族,减小今古经学士人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宣扬和推广新政,张温等人决定扩建邯郸大学堂,延请各地硕儒名士到邯郸讲学。

这时襄楷大师正好带着众弟子随同流民起北上到了冀州。赵岐蔡邕等人大喜,首先把他请到了邯郸。

不久,张温卢植丁宮马日磾袁滂陈纪蔡邕赵岐杨奇襄楷等十位名震天下的硕儒名士联名写了书信,由襄楷大师的弟子分头送达各处。

这次延请的名士有巨鹿郡的鸿儒张臶,到张臶处避祸的颖川人胡昭,还有就是青州北海的郑玄。

郑玄大师今年六十五岁。

大师先习今文经学,后习古文经学,网罗众家,通融为,是本朝名震四海的“通儒”,是今古文经学的集大成者。

郑亥年轻时,赴京城洛阳太学受业。他从师于第五元先第五是复姓,先后学了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等,俱达到了通晓的程度。其中京氏易公羊春秋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三统历九章算术是历数之学的重要著述。

几年后,郑玄又从兖州东郡张恭祖大师学习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等书,其中除礼记和韩诗外,均为古文经学的重要典籍。

郑玄向第五元先和张恭祖学习了今古文经学两大学派的重要经籍后,尚不以此为满足,又从陈球受业,学习了律令。在此期间,他还以明经学表节艹 为目的,游学于幽并兖豫各地,遍访名儒,转益多师,共同探讨学术问题。

三十七岁时,郑玄西入关中,通过卢植介绍,师从著名的古文经学家马融。马融是扶风茂陵人,学识渊博,曾遍注儒家经典,使古文经学达到了成熟的境地。郑玄投学门下三年不为马融所看重,甚至直没能见到他的面,只能听其高足弟子们的讲授,但郑玄并未因此而放松学习,仍日夜寻究诵习,毫无怠倦。

有次,马融和他的些高足弟子在起演算浑天古代种天文学问题,遇到了疑难而不能自解。有人说郑玄精于数学,马融于是把他召去相见。郑玄当场解决了问题,这使得马融惊叹不已。此后,马融对郑玄十分看重,亲自授学。

郑玄在马融门下学了七年,因其父母老迈需要归养,于是向马融告辞回归故里。马融认为郑玄定会超过自己,他深有感慨地对弟子们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意思是说,由他承传的儒家学术思想,会因为郑玄的传播而在关东发扬光大。

郑玄在经学界泰斗地位的确立,源自于本朝今古文经学两派之间的第三次大争论。

十几年前,孝灵皇帝朝时,本朝的今古文经学两派曾发生了场声势浩大的争论,这是两百年来,今古文经学两派之间的第三次大争论,起因是因为本书。

本朝著名的今文经学大师何休先生用十七年时间写成了公羊春秋解诂书,对公羊书的禸 容多所发明。从他的公羊墨守左氏膏盲谷梁废疾三文中可见,他认为春秋三传中只有公羊义理深远,象墨子的城防样无懈可击,而左氏与谷梁二传则存在严重的缺点,根本不值得研究。

郑玄乃针对他的观点,著发墨守针膏育起废疾以驳斥之。他认为三传各有其优缺点,公羊并非十全十美。

本朝今古文经学两派的争论焦点其实都在春秋三传上,而三传之间的门户之争又都集中在左氏是否得圣人真意而“传春秋”这问题上。

左氏春秋本是部禸 容宏富的史著,与经学没什么关系。刘歆校秘书典的时候初次见到,他认为此书流传不广,必须借经学而大力推行。所以奏请天子,要求立官置博士,以左氏依傍今文家的思维窠臼取媚人主。

当时的今文经学博士们实际上并不了解左氏,拒绝其进官学。虽然古文左氏最终未能被立为官学,但依靠其自身的学术价值,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俬 学日盛。本朝前两次今古文经学两派之间的范升陈元之争,李育贾逵之争,都是由左氏而生。

何休对今文经学家李育在与贾逵的论争中未能占到上风感到非常遗憾,而时下左氏越来越兴旺,公羊已经退无可据。面对这样的窘境,何休打算以攻为守,于是著立公羊春秋解诂,打算重振今文经学在学术上的绝对地位。

郑玄奋起反击,作发墨守起废疾箴膏育以反驳何休的论著。

争论旷日持久,争论的最后结果还是今文经学处于下风,今文经学再度遭到重击。

何休见到郑玄的驳论后,对郑玄很佩服,但他也颇为不平:“康成入吾室,艹 吾矛,以伐我乎”意思是说郑玄能从他的文章中找出矛盾,用他自相矛盾的说法来驳倒他的立论。

何休和郑玄两人之间的争论以郑玄的胜出而告终,古文经学的地位因此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由于郑玄对何休的批驳十分有力,使经师和学者们十分叹服。当时京师人称何休为“学海”,郑玄为“经神”,郑玄的声望远超何休,追随郑玄学习的弟子有数千人之多。

郑玄以古文经学为生,兼采今文经学之长,混糅今古文家法,融会为,整百家之不齐而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经学理论。他利用自己这套独特的理论。从“通学”的立场上春秋三传作综合研究,最终解决了两派争论的焦点问题,清除了两派之间的门户之见,肯定了古文经学的学术地位,基本上结束了这场长达两百余年的今古文经学的大争辩。

但问题是,因为受当时情况的限制,这场关系到今古文经学两派生死存亡的大争论并没有击垮今文经学在官学上的主宰地位,这场声势浩大的第三次大争论的结果也没有以诏书的形式遍告天下州郡的学堂和士人。所以,今文经学派的顽固势力利用自己的官学地位,不断地向古文经学派展开反击,负隅顽抗。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今古文经学两派官吏在学术上的分歧和在治国策略上的矛盾,以便顺利地实施新政,推行诸项改制措施,张温卢植马日磾等人这次打算把他请出来,让他开堂授学。把他的“整百家之不齐”的先进学术思想和理论告诉天下士人,让他在两派士人中大力宣扬自己融会贯通了今古文经两派学术的新的经学理纶,以消弭两派之间旷日持久的纷争。

张温卢植等人的主张得到了上上下下致赞同。

李弘当然求之不得,他当即派出百武技高超的亲卫,随同郑玄大师的弟子崔琰,数名大知堂弟子,往徐州寻访郑玄大师。

郑玄最早隐居于青州北海的不其城南山。黄巾军起事后,因粮食断绝,随即遣散学生,往高密而去。后来高密也待不下去了,只好逃到徐州投靠陶谦。陶谦以师友之礼待之。郑玄把自己安顿在南城之山栖迟岩下的所石屋里,很少出头露面,仍然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地研究儒家经典,注释经书。

崔琰出身官吏之家,好击剑,尚武事。二十三岁才学论语,二十九岁时,他和好友公孙方结伴往青州,拜师于郑玄。崔琰直保护着老师,跟着老师颠沛流离,直到老师安顿下来后,他才归返故里。

崔琰的弟弟崔林此时已被太守许混征辟。许混听说崔琰回来了,大为惊喜,亲自跑到崔府相请。结果此事被崔烈知道了,他二话不说,请大将军写了份调令,把崔琰崔林起调到了大将军府。许混懊悔不迭。人都让大将军府抢去了,自己白高兴场。

八月底,李弘和张温等人经过仔细商议,在三府之间合理调配了诸多从事掾属。

长公主本来不参加具体政务,只负责巡檄监察之职,但李弘把长公主的权力扩大了。长公主不但负责巡檄各州郡,监察检举不法,还负责新政的制定和修改,督导诸府实施新政,主掌宗庙祭祀事,主掌博士祭酒等教育事,督领晋阳和邯郸大学堂,监督各地乡评,帮助北疆和冀州各府选拔人才。张温卢植等诸多老臣,荀攸张范司马芝崔均等诸多大吏全部隶属于长公主府。

大司马府和大将军府不再合二为,而是军政分开,各理军政。

大司马府主掌六州四郡的政事,督领屯田事。在六州四郡推行新政。有关新政的各项具体措施由长公主府和长公主府主要大吏共同议定。大司马府负责具体实施。

大司马府由长史李玮司马谢明负责日常事务。余鹏唐云尹思崔琰卫觊徐陵袁涣刘放刘范孙资司马朗赵咨王凌等人任职十三曹掾。

大将军府主掌天下兵事和六州四郡的军政。

大将军府由长史朱穆司马田畴负责日常事务。陈好陈群郑演傅干邢颙甄俨崔林王昶王晨常林杨俊等人任职诸曹掾属。

张温和卢植等大吏提出了项改制措施。

在此特殊时期,应让鲜于辅和徐荣两位将军各领部北疆军政,以减轻大司马府和大将军的压力,确保政令畅通和北疆的稳定。

大将军李弘欣然同意,命令安北将军鲜于辅督领并州军政,龙骧将军徐荣督领河东和关西两地军政。北疆的武人开始拥有地方军政大权。

大汉国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九月。

李弘和三府大吏仔细商议后,分别给袁绍曹艹 张邈等人回书,督促他们尊奉天子,遵从长安朝廷圣旨,不要意孤行,祸乱社稷。关于兖州刺史金尚,北疆有决心把他送到兖州上任。

冀州现在百废待兴,诸府忙得团团乱转,哪有心思南下无非是威胁下他们而已。

北疆大军现在部分由麴义率领驻防于冀州北部,部分由张燕率领驻防于冀州南部,赵云姜舞率铁骑驻防于邯郸,日逐王刘冥已经率军返回塞外。

漠北都护府的庞德也送来了好消息。卫峻率乌拉尔山铁骑进驻大漠后,大漠形势随即发生了变化,胡族诸王纷纷派兵北上平叛。七月的时候,双方在落日原打了仗。西部鲜卑大人邪归逆阵亡,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野狼王游骑也战死了。不久,弥加柯比熊和熊霸先后赶到漠北斡旋,步度更率部投降。

野狼王死后,其子年幼,部属大多不服,野狼部落随即离散。部分人在弥加的劝说下,投靠了步度更。部分人跟随汉军南迁到了金雪原,投靠了拓跋部落。步度更随即以西部鲜卑大人的身份,率领族众南迁到原野狼部落居住的艹 场。

按照大将军的命令,庞德燕无畏田豫等人召集大漠胡族诸位议事,商量部分胡族南迁边郡事。同时间,第批南迁冀州的边郡百姓已经进入飞狐要塞。

冀州的清理土地已经接近尾声,安置流民到各地屯田的事情迅速展开。十月即将到来,繁忙的秋收秋种就要开始了。

九月下的天,李弘突然接到了袁术的书信。

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四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节

袁术离开了南阳。

李弘非常吃惊。在他的印象里,当今世上没人能让袁术吃瘪,但这个袁绍三两下就把袁术赶出了南阳,其手段之厉害,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八月中的时候,袁术听说袁微出任豫州刺史,袁谭出任颖川太守,而刘表又再次率军攻打南阳,知道袁绍要对自己下手了。

此时此刻,他唯的出路就是击败刘表,占据荆州全境,否则,他连自己逃亡的方向都不知道。虽然刘表直牵制着自己,袁阀诸多势力也在袁绍占据关东后背叛了自己。但自己还有军队,还有实力,完全可以和袁绍争个头破血流。我得不到的东西,你也休想得到。

袁术随即让孙贲朱治刘勋等人驻守在阳翟和鲁阳线,防备袁谭高干潘凤的大军攻打颖川,自己尽起两万大军,南下攻击刘表。他邀请吕布随同自己南下作战,但吕布拒绝了。

吕布和张辽带着六百多并州铁骑杀出武关后,立即赶到宛城向袁术求援。当时袁绍已经占据洛阳,袁术被袁绍袁谭刘表三路大军包围,处境越来越艰难。袁术自身危机重重,只能婉转回绝了吕布的恳求,当然,他也没有北上勤王的意思。袁术对吕布不错,照顾得很周全。当年他和孙坚的大军在京畿带与吕布屡屡交战,彼此仇怨甚深,但袁术并没有记这个仇。相反,他很感激吕布率军诛杀了董卓,替自己报了仇雪了恨。

吕布无奈,只好和手下暂时寄居于宛城。

袁绍稳定了关东后,实力越来越强,而袁术却越来越困窘。吕布认为从袁术目前的处境来看,指望他出兵,帮助自己北上勤王,事实上已经不可能了。吕布随即打算到洛阳求助于袁绍,但他看到袁氏兄弟手足相残,又不敢蹚这个浑水,以免两头得罪,坏了大事。另外,袁术对自己和自己的手下直很照顾,自己也拉不下这个脸。吕布为此和张辽魏续李封等人商量多次,找个什么借口离开南阳,到洛阳去找袁绍

袁术也察觉到了吕布的心思,悄悄加强了对吕布的监控。袁术看上的不是吕布的勇武和他的六百多名铁骑,而是吕布怀里的圣旨。

吕布有天子诏令各地州郡大吏西上勤王的圣旨。这是吕布杀出长安前,司徒王允给他的。当时长安城岌岌可危,为了预防万,王允特意给了吕布这样份圣旨,希望他能在城池失陷后,杀出重围,然后拿着这份圣旨到各地州郡招请援军,重新杀回长安,救回天子。

吕布有了这份圣旨,就等于是天子的特使,凡尊奉当今天子的州郡,就要承认吕布的身份。吕布是奋威将军,仪比三司,假节,温侯,其官职和爵位不比袁术这位左将军差。但吕布最厉害的就是他至今还挂着参隶尚书事的头街,也就是说,只要袁术尊奉当今天子,他就无法指挥吕布。相反,吕布反而可以对他指手划脚,尤其是在勤王这件事上,他必须要听吕布的。不过,吕布的这种权势在今天这个靠实力说话的战乱时期,也只是种名义上的。地方州郡大吏客气点的,尊你是个将军,不客气的,可以无视他的存在。

但如果哪位州郡大吏既尊奉天子,又有实力,那这份圣旨和吕布这位特使就很有作用了,他完全可以凭借这份圣旨,以勤王的名义,行征伐之事,大肆扩展自己的实力。比如袁术,他可以说刘表是阻挠自己勤王的大汉侫,然后堂堂正正地去杀刘表,打襄阳。袁术可能因此还能得到部分荆州门阀的同情和帮助,毕竟这个征伐占据了很大的“大义”名分。

袁术这次反攻刘表,做足了勤王的声势。我要勤王就要稳定后方,我连自己的家都保不住,还勤什么王但他没想到吕布竟然拒绝随其出征。

吕布说,我去见刘表,让你们双方罢兵,合力勤王。

吕布这话,让袁术瞠目结舌,然后捧腹狂笑,“奉先老弟,你能不能先把勤王的想法放放现在关中的局势已经明朗,此时西上勤王,需要多少兵力,你估算过吗刘表为什么打我,你好好想过吗你是不是以为我和袁绍刘表和好了,我们就会勤王你能不能清醒点,不要这么天真,不要这么厢情愿好不好”

袁术说得已经很客气了。他心想吕布就白痴,这个时候竟然还真的以为勤王就能拯救大汉。怪不得王允当初看中了他,十分相信他,把诛杀董卓和董卓势力的主要战事全部交给了他。只有吕布这种绝对忠诚,绝对强悍的武人才会跟着王允冒险,才会把自己的军队全部打光。虽然后来王允待他不薄,委他以参隶尚书事的重任,但归根究底,还是因为吕布没有实力,对王允非常忠诚和依赖,凡事都听王允的,言听计从,对他的权柄不会产生任何威胁。王允为什么不让同样为诛杀董卓而立下功劳的皇甫嵩参隶尚书事原因太简单了,皇甫嵩威震天下,王允和他比差距太远,权柄随时会被皇甫嵩拿去。

吕布的头脑当然不会象袁术想象的那样简单。他自从跟着董卓后,为了保住自己和手下帮兄弟的性命,为了替故主丁原报仇,刻意隐瞒自己的锋芒,凡事小心翼翼,唯恐遭遇不测。他这四年多来,何曾睡过个安稳觉,过过天快乐的日子他早已不是过去的吕布了。

王允利用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他何尝又不是利用王允实现了自己的夙愿他不但杀了董卓成为挽救社稷的功臣,声名鹊起。更凭借此功无可争议地进入了朝堂成为上卿,位同三公,权势显赫。夜之间,自己就拥有了梦寐以求的功名和权势。而且还是自己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功名和权势。没有忍辱负重,没有艰苦的付出,没有血与泪,哪有今日的收获

王允委他以重任,他虽然感激,但他知道自己没有根基,没有实力,没有学识,也没有什么资格和满朝文武同议国事,所以他很低调。他直在小心规避风险,他直在为自己的生存而努力。当今的时局变幻莫测,谁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果然,个多月后,事情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刚刚到手的切瞬间化为乌有,吕布由功臣转眼变成了叛逆。这切的变化太快了,以致于吕布至今还无法正确认识今日天下形势,无法正确判断正义与对错,无法做出正确的生存选择。

自己该如何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有希望实现天子和司徒大人的重托率军西进勤王,才有希望重新拥有刚刚失去的切。

在这几个月里,吕布利用自己的身份,走访了南阳诸多门阀世族,他非常清楚地知道了袁术目前所处的恶劣处境。如果袁术被袁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