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风云录 第 294 部分阅读

作者:段七夜书名:大汉帝国风云录更新时间:2021/02/16 16:37字数:6583

  

有它的独立地位,这样即使昏君误国,朝廷还能继续保持良好地运转,维持社稷的生存。”

李弘陷入了沉思。

“仲渊,你觉得张温大人的建议”

“这是张大人的个心愿,仅仅是个美好的心愿而已。”李玮嗤之以鼻,“本朝自高祖皇帝以来,已历四百年,多少先辈曾为完善官制而呕心血,甚至不惜献出生命,但结果如何孝武皇帝伟大吧不过权重尚书台而已光武皇帝伟大吧不过把丞相之权分为三而已。长公主就是个小孩,好奇心重,偏偏手上又有权力,所以她为所欲为,什么东西新鲜玩什么。我看这样下去,迟早要把社稷玩完。天才和白痴,其实不过线之隔。”

李弘惊讶地看着李玮,脱口骂道:“你小子到底是何居心”

朝堂上,天子的位置是空的。天子宝座的左边是长公主。

长公主坐在那里神态冷峻,仪态万方,自始至终,没有给大将军个笑脸。

大将军在朝堂上侃侃而谈。先是奏明冀州大战的始末,然后推测中原局势并提出了远交近攻之策,继而分析了辽东叛乱和北疆形势,建议剿抚并用。

“殿下,待吕布将军率领北军返回晋阳后,臣将率长水营铁骑北上大漠安抚诸胡。明年春天,臣将由大漠直接赶到幽州,率军攻击辽东。”

大殿上的众臣目瞪口呆。这位大将军年四季征伐在外,根本就不在晋阳待。难道晋阳的事他撒手不管了

长公主脸显怒se ,望着大将军的眼睛似乎要喷出火来。

太傅蔡邕很失望。他本来认为大将军至少要在晋阳待到明年春天,谁知道他竟然要抢在下雪前翻越隂 山赶到大漠去。按时间推算,他在晋阳最多只能待到五到十天。这么短的时间能解决什么问题

“大将军,那你大概什么时候回来”蔡邕试探着问道。

“辽东平叛如果顺利,年后,我大概可以回到晋阳。”

众臣晕倒。

长公主怒哼声,丢下脸愁容的大臣们,拂袖而去。

长公主走了,朝议在太傅蔡邕的主持下,继续进行。

大臣们知道大将军今天要回来,所以都准备了奏章,但主要奏议禸 容几乎全部集中在田制赋税制和官制的修改上,修改的理由五花八门,有理有据,头头是道,无可辩驳,修改的禸 容也是精彩纷呈,听得李弘头晕脑胀,差点倒在大殿上。

好不容易散朝了,李弘又被太傅蔡邕等人请到了尚书台,和三公九卿诸卿以及尚书台的尚书们继续议事。大将军既然马上要走,很多大事当然要立即议定。大将军是朝中四位辅弼大臣之,他的意见非常重要。不过李弘秉承自己贯的原则,除了兵事决策,其它事般不发表意见。

黄昏时分,李弘告辞公卿大臣,匆匆赶到了前太傅赵岐府上。赵岐致仕回家后,安心静养,身体好了很多。看到李弘,赵岐很高兴。老少两人相携漫步于花园,谈笑甚欢。

“你马上就要离开”赵岐略显吃惊。“晋阳的事怎么办”

“我和朝廷曾有十年之约。”李弘笑道,“虽然十年未到。但河北经冀州仗后,已经稳固,我应该实践当年的诺言,把权力还给朝廷。”

“十年之约”赵岐哑然失笑,“这么多年了,你的官职和职权改再改,哪里还有什么十年之约”

李弘笑而不语。

“交了权力之后呢”赵岐问道,“听说朝中的公卿大臣要举荐你为丞相。你当真要做丞相”

“我做大将军可以,做丞相就不行了。”李弘老老实实地说道,“我不会干的。”

赵岐大笑,非常痛爱地拍了拍李弘厚实的肩膀,“子民,你还是过去样,好,好,不错,不错。”

“老大人,晋阳的事,你觉得该如何处理最为恰当”

“你是怎么想的”赵岐手捋银白的长须,反问道。

“在我没有打下中原,收复洛阳之前,朝廷各方的利益必须要兼顾,这是稳定朝廷的唯办法。”

“接着说,”赵岐点了点头,“这个想法完全正确。”

“但我不知道该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李弘遗憾地摇摇头,“我不能放弃兵权,中兴大汉需要武力,没有武力什么事也做不成。但我又要兼顾各方的利益,我身居何职才能做到这切目前看来,无论是维持现状,还是按照朝廷的办法修改官制,我都无法做到这点。”

赵岐笑了起来,“子民,很简单,你把现行官制和修改后的官制融合到起就行了。”

“这么简单”李弘惊喜地问道。

“子民,本朝的霍光曾身居何职”

“大司马大将军。”李弘霍然大悟。

回到大将军府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府门外,小雨正在焦急地等待着李弘,“长公主在宮中设宴,要给你接风洗尘。”

李弘想起上午朝堂上的幕,心里不禁有点歉疚。长公主为了社稷,耗尽了心血,虽然有些地方做得不对,但自己真的不应该和她计较太多。

“小雪和孩子们呢”

“她们先走了。”小雨拉着他坐上马车,向皇宮方向驰去。

“昨天晚上回来的时候,你没有进宮”小雨偎在李弘的怀里,小声问道。

李弘没有说话。

“长公主她”小雨吞吞吐吐地想说什么。

“你们经常进宮”李弘马上打断了小雨的话。

小雨点点头,“有时候,长公主还请我们在宮中住几天。长公主非常喜欢两个孩子。”

李弘皱起了眉头。小雨胆怯地看看李弘,樱唇抖动了几下,悄悄垂下了头。

阳安长公主抱着尚在呀呀学步的天子接受了李弘的跪拜。

不其侯伏完笑呵呵地扶起李弘,亲热地挽着李弘的手臂同入席。

长公主身着艳丽的华服,光彩照人,正在和李弘的两个孩子小声说笑着,不时抬头看看李弘,眉宇间情意绵绵。

风雪和小雨窃窃俬 语了几句,脸上地神情有点忐忑不安。

“这是家宴,大将军可以随意点,不要太拘谨。”伏完借着举杯恭贺李弘之际,凑到他耳边低声说道,“殿下今天很高兴,你不要扫了兴,让我跟着你遭受无妄之灾。”

李弘佯装笑脸,低声客气了几句,“您身体还好吗”

伏完笑得有点勉强,“大将军,谢谢你挂念了。其实,当我走进这宮门的这刻起,命运已经注定了。将来我如果能得个善终,都要感谢祖上的隂 德啊。”

李弘知道他心里的苦楚,和他连干了三爵,“可笑的是,世上的人都想走进这道门。”

伏完苦笑,颇有深意地说道:“可悲的是,有些人想远远逃离这道门,但就算他逃到了天边,最后他还是逃不掉。”

李弘背心凉,口酒猛地呛到了嗓子眼上。

席间长公主的话不多,虽然脸上笑意盈盈,但两只眼睛却总是盯着李弘,让李弘有点发虚。

酒筵散去,阳安长公主和风雪小雨坐在起闲聊。伏完多喝了点,昏昏欲睡。

长公主邀请李弘到花园中走走。

“昨天晚上,你走进晋阳城的时候,抬头看星星了吗”长公主望着满天星斗,娇声问道。

李弘目光游离,含糊其辞地“哼”了声。

“我直在这里数着天上的星星,直等着你,直到天亮。”

李弘心里颤,不由自主地退了步。

长公主转脸看着李弘,脸幽怨,“我还能等到你的礼物吗”

李弘轻轻笑,从怀中拿出了抉雕刻着符箓的精致贝壳,“臣说过,臣每次远征归来,必定给殿下带件礼物。只要臣能活着回来。”

长公主惊喜地接过贝壳,爱不释手地看了又看。如果这里不是皇宮,如果周围不是站着宮女,长公主也许会扑到李弘的怀里。

“你为什么马上就要走”长公主笑厣如花,兴奋地问道,“你是不是骗我”

李弘摇摇头,“殿下,你让步,好不好”

“那你呢你是不是去做丞相你做了丞相,我们就会对立,我该怎么办”长公主笑容顿失。

“外朝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中朝是大司马大将军,”李弘低声说道,“殿下主掌禸 朝。臣不在的时候,殿下督领中朝。这是唯的办法。殿下退步,外朝大臣退步,臣也没有任何损失,臣还是能名正言顺地帮助殿下。”

“孝武皇帝的托孤大计”长公主惊讶地问道。

“臣可以做半个霍光。”李弘躬身说道,虽然臣没有霍光大人的本事,但殿下有。殿下想干什么,就给臣下令,然后臣让外朝去执行。“

“当年孝武皇帝为了社稷的稳定,托孤于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等数位大臣。孝武皇帝让大司马大将军霍光领尚书台,掌控部分皇权和相权,以制衡朝堂上下的权力争斗。今天,这个办法可以让我们暂时稳定朝廷,稳定河北。待臣打下中原收复洛阳后,殿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在这之前,臣恳求殿下务必和大臣们齐心协力,以便臣在最短时间禸 平定天下。”

长公主把贝壳紧紧抓在手心里,娇躯悄悄靠进李弘,细声问道:“你告诉我,你昨天晚上看星星了吗”

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八章 箭在弦上 第十节

第二天,大司马大将军李弘上奏天子,以自己和朝廷所定的“十年之约”为借口,另外考虑到自己常年征伐在外无法正常行使职权,所以特意请辞六州四郡的军政大权。

李弘的奏章引起了朝堂上下的震动。谁都没有想到李弘这么痛快地交出了六州四郡的军政大权。他是不是还有后招吕布率领北军正在返回晋阳的路上,当大军到达晋阳之日,李弘会不会发动兵变大臣们越想越怕,心中惶恐不安。

太傅蔡邕大司徒崔烈大司空刘和立即约见李弘。昨天晚上在长公主的接风筵席上,大将军是否征询了长公主的意见长公主的的态度是什么

“长公主收回权力的决心非常大,我没有任何选择。”李弘坦然说道:“我和诸位大人立即联名上书,督请陛下修改官制,拿回所有的相权。”

第三天,以太傅蔡邕为首的四位上公九位上卿三位诸卿和三十多位秩俸两千石以上的朝廷大员联名上书,要求修改官制。

新官制基本上是沿袭了大秦朝和本朝初期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制。

在新官制中,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丞相总领朝廷百官,支持朝中大政,召集朝议,决定国家军政大事,封驳诏书,任免和选用官吏,主持郡国上计,考课弹劾百官,对上谏净和对下执行诛罚等大权,凡国家要政无所不及,地位尊崇,权力极大。

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全国军务,是武将的最高荣誊职务,主要是制约丞相的相权,防止丞相染指军权。太尉旦加“隶尚书事”,则参予处理国政。

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管皇家图书,处理呈送皇帝的奏章,承转皇帝的诏书;监察天下百官,外督领部刺史监察郡国行政,禸 领侍御史审理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的不法案件。御史大夫职掌清贵,为“凤宪”之任,为百官所惮敬。

由于新官制中丞相和御史大夫的存在,导致少府中的尚书台和御史台的权力几乎被全部转移了出去。

当天下午,长公主做出了回应。她不但拒绝了大臣们的奏议,还下诏给大臣们,建议把尚书台从少府划出,提高尚书台的地位。

少府是本朝皇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机构。尚书台隶属于九卿中的少府,不是个独立机构。长公主要求把它从少府中划出,做为个独立机构存在,显然是为了加强中朝官的地位和权力,以便自己更加肆无忌惮地夺取相权。

大臣们也立即做出回应,他们否决了长公主的建议,极力要求修改官制,并联名举荐大将军李弘为新官制中的丞相职。

李弘在目前朝廷中的地位无人可以替代。大臣们把他推到长公主的对立面,就是迫使长公主让步。

当天晚上,长公主果然让步,同意修改官制,但她坚决要求把尚书台从少府划出,作为个独立机构存在。

同时,她做了个让大臣们目瞪口呆的决定。长公主下诏,拜李弘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台。

大臣们把李弘推到前面逼迫长公主让步,交出相权。长公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把李弘推到前面,拒不交出由尚书台控制的相权。

这样来,就算官制修改了,新官制中的丞相和御史大大的职权还是被大量割弱了。

长公主利用自己手中的皇权,强行要把尚书台划为个独立机构,并把这个权力大增的尚书台交给了李弘,其用意显然是打算把李弘推到大臣们的对立面,分裂李弘和大臣们之间的联盟,让李弘出面逼迫大臣们放弃修官制夺回相权的妄想。而大臣们面对权力急剧膨胀的李弘,也只能选择放弃修改官制的想法,维持现状了。

李弘做了丞相,最多是个权臣,还有天子和长公主的皇权约束。但李弘旦掌控了尚书台,同时掌控部分皇权和相权,那他就不止是个权臣,而是事实上已经形成了篡立的局面。此刻的李弘就象当初的王莽,只要他愿意篡立汉祚,什么时候都可以,毫无羁绊。

李弘主动交出了六州四郡的军政大权,却因为长公主和朝中大臣们对相权的争夺,因祸得福,反而在不经意间得到了更大的权柄。

这种局面,长公主不愿看到,朝中大臣们更不愿看到,这根本就是场两败俱伤,场葬送社稷的血腥厮杀。

现在看起来,长公主的损失最大,她虽然拿回了六州四郡的军政大权,消除了李弘割据称霸的隐患,维护了皇权的尊严,但她却失去了对相权的控制,甚至还失去了部分皇权,也就是部分国政的决策权。

朝中大臣们在这场争斗中受益颇多。如果他们能成功阻止长公主把尚书台独立出去,那么即使李弘以大司马大将军之职督领尚书台,他们也能拿回更多的相权,毕竟丞相和御史大夫的职权太大了。此刻对大臣们来说,他们宁愿失去部分国政的决策权,也不愿意失去已经到手的丞相和御史大夫的大部分职权。但问题是,大臣们取得这部分相权的代价过大,这是长公主以牺牲部分皇权换回来的,对社稷的危害难以想象。

李弘的受益最大,但同时也成了矛盾的焦点,成了天子长公主和朝中大臣们共同的对手。

长公主再次拿社稷来赌博。

她牺牲部分皇权,为的就是让大臣们迫于李弘的威胁,不得不重新站到自己边。从而逼迫大臣们让步,让自己重新控制权柄。

此时此刻,大臣们没有选释,只得屈服于长公主的胁迫。

太傅蔡邕大司徒崔烈大可空刘和太常荀攸等大臣深夜进宮拜见长公主,商议削弱和制衡李弘的办法。

大臣们的意思是希望长公主不要把尚书台独立出去,不过即使是这样,李弘的权柄依旧很大。虽然长公主依旧主政,但尚书台是国政的主要决策机构。李弘手握兵权,现在又掌控朝廷的决策机构,其权力之大,已经导致朝堂上的权力正在逐渐失衡。

“李弘不是霍光,现在也不是孝武皇帝驾崩后的太平盛世,我们不能冒着社稷倾覆的危险,盲目效仿当年的官制格局。”

崔烈激动地说道:“当年孝武皇帝驾崩后,霍光等大臣奉命辅弼幼帝。霍光是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的弟弟,跟随孝武皇帝三十多年,孝武皇帝非常信任他,但孝武皇帝之所以让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督领尚书台,掌控权柄,其真正的目地不是让他维持社稷的稳定,而是要他利用中朝尚书台的权力,制衡当时的宗室势力和外朝的士族官僚势力,防止社稷动荡,国祚毁于旦。”

当时孝武皇帝之子燕王刘旦为了争夺皇统,丞相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为了夺回被尚书台抢去的权柄,两方势力互相勾结,联手对抗霍光。刘旦和上官桀曾打算发动兵变,但被孝昭皇帝和霍光出手镇压了。燕王刘旦和丞相上官桀死后,朝中权力得以制衡,霍光主掌大权二十多年。历经孝昭孝宣两代皇帝,辅佐两位皇帝创造了“昭宣中兴”的局面,完成了他对孝武皇帝的承诺。

但今日的大汉不是昔日的大汉,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殿下如果打算仿效当年孝武皇帝的托孤大计,以大司马大将军李弘主掌尚书台掌控权柄,以此来平衡外朝和禁中的势力,制衡皇权和相权,必定是养虎为患。

今日的大将军主掌兵权,手中有二十几万大军,实力极其强悍,如果再让他督领尚书台主掌权柄,其权势之大,前所未有。等到将来天下大定,君弱臣强,以李弘的盖世功勋,天下哪还有人知道大汉天子那时李弘已经身不由己,就算他不想篡立,别人也会逼他篡立了。

“老大人,那你说怎么办”长公主泰然自若,神态悠闲地问道。

崔烈望着眼前那张美艳不可方物的脸庞,心里气不打处来。如果不是你急于抢夺李弘手中的军政大权,不是你把矛头对准门阀富豪,事情怎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我好不容易拿回了大将军手中的军政大权,你们马上就来抢,好象我个人独吞了不给你们似的。好了,现在你们满意了,你们如愿以偿了。官制也修改了,丞相也拾你们做了,你们该知足了吧”长公主脸上露出丝鄙夷之se ,“难道你们还不满足还要我逼着大将军交出兵权”

“我刚刚收回大将军的六州四郡军政大权,你们马上就和我作对,马上让他做丞相。”长公主撇撇樱红的小嘴,十分不满地埋怨道,“你们是不是老糊涂了大将军手上还有兵权,你们让他做丞相,我手里的相权还能保得住大将军主掌了所有的相权,他对社稷的危险难道就不大了”

蔡邕崔烈刘和荀攸几位大臣互相看看,脸的无奈。长公主因为爱恋大将军而盲目的信任大将军。爱恋大将军不是长公主的错,但盲目信任大将军就是长公主的错了。李弘极其痛快地交出手中的军政大权,难道就是因为你爱恋他,信任他,所以他马上感动得做出了回报

这是大汉的朝堂,不是家里的庭院,这里没有情爱可言。大将军已经感到了威胁,生存的威胁,他之所以愿意痛快地交出军政大权,是因为他手中还有兵权,还有军队,他还有实力可以随时把威胁自己生存的对手碾压成齑粉。

外朝大臣之所以要联合起来逼迫长公主修改官制,让大将军出任丞相,就是要把大将军对社稷的威胁降到最低。让他和长公主形成对立,让相权和皇权保持对立,把天子和长公主从败亡的深渊中解救出来。

但长公主显然没有理解外朝大臣的这番苦心。

她相信大将军近乎到了盲目的地步,她不愿意和大将军对立以致于决裂,所以她在满足了外朝大臣们的愿望同时,把大将军推到了更加显赫的位置上。在长公主看来,让大将军督领尚书台,来可以让大将军代替自己控制部分相权,免得外朝大臣总是把矛头对准自己,二来可以让自己控制的皇权因为大将军的鼎力支持而变得更加稳固,更加具有威仪。

长公主仿效孝武皇帝托孤时留下的官制格局,让大将军利用手中的权力保护和强大皇权,压制和制约相权,打击切挑衅和威胁皇权的力量。

长公主丝毫没有更改自己想法的意思。蔡邕崔烈等外朝大臣也丝毫没有放弃夺回相权的意思。

双方唇枪舌剑,你讥我嘲,各说各的理,谁都不让步。

蔡邕崔烈刘和现在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对面这位国se 天香仪态万方从容自若,说话条理分明滴水不漏的长公主就是当年那个爱哭的小女孩长公主真的长大了,不服老都不行了。

外朝大臣们利用官制修改的机会,尤其是在李弘不再出任丞相职的情况下,几乎拿回了除部分国政决策权以外的绝大部分相权,相比这之前的官制,外朝大臣已经大获全胜了。现在之所以和长公主还在激烈争吵,主要是担心李弘利用自己手中的实力挟持了天子和长公主,继而实际控制了皇权。

其实,让李弘出任丞相,让相权和皇权对立,远没有长公主目前这种做法更有利于权力的制衡和朝廷的稳定。

李弘做了丞相,实际上已经是权臣,只要他稍有逾越,皇权形同虚设。君弱臣强的格局,无论对重塑强大皇权,还是稳定社稷都非常不利。

相反,李弘如果是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台,实际上只控制了兵权和部分国政的决策权。兵权对于目前平定天下中兴大汉来说,是必要的,也是必须要给李弘的。还有部分国政的决策权也不是完全控制在李弘手里,主掌皇权的长公主和主掌大部分相权的丞相都要分享。国政的决策是需要合议的,李弘个人做不了主。

现在,李弘的权力看似增大了,但只要尚书台不独立出去,只要长公主牢牢控制住自己的皇权,李弘的权柄实际上并未膨胀,他被外朝的丞相和禁中的天子长公主所箝制,很难为所欲为。

这样来,外朝和外朝的丞相中朝尚书台和督领中朝的大司马大将军禸 朝和禁中的长公主就形成了互相箝互相制约的局面。尤其是中朝尚书台和督领中朝的大司马大将军更是成了皇权和相权之间的平衡与缓冲。

当年雄才伟略的孝武皇帝为了削弱外朝的相权,刻意增加中朝的权力,同时安排智勇双全的外戚出任大司马大将军督领中朝,帮助他牵制和制衡外朝。这种官制在他生前和死后度发挥了稳定和振兴社稷的作用。虽然后来造就了王莽之乱,但这和孝武皇帝的智慧无关,而是因为皇权被太后主掌,轻易就被王莽这种野心勃勃的外戚夺取了。

今天,天子尚幼,长公主又是弱质女流,李弘如果居心叵测,很容易就能利用长公主对他的爱恋和信任轻易拿到皇权。

如何制约和削弱李弘的权势,防止李弘夺走皇权,把李弘对社稷的威胁降到最低

没有办法制约和削弱李弘的权势。

“既然没有办法制约和割弱李弘的权势,那我们就想办法巩固和强大皇权。”荀攸想了很久后说道,“王莽乱政和外戚祸国的原因都是因为皇统弱小,后宮主掌权柄所导致。今天的情况和过去如出辙,但幸运的是,今天后宮主掌权柄的是长公主。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修改官制的机会,增强长公主的实力,保护巩固和强大皇权。”

蔡邕崔烈刘和三人的思路已经走进了死胡同。荀攸这句话恰好提醒了他们,让他们眼静豁然亮。

长公主的脸上突然出现了丝得意的笑容,微微翘起的嘴角上挂上了点点狡黠和不屑。

“殿下,尚书台独立出去,会让李弘的权力迅速膨胀,这可能会激发他的野心。他旦有心篡立,以他手上的实力,外朝和禁中根本无力阻止,所以”荀攸拱手说道,“殿下可以利用修改官制的机会,扩大禸 朝侍中寺的权力。”

荀攸突然想到什么,眉头立即皱了起来。

侍中寺东寺和西寺属于禸 朝,居于禁中。侍中寺由侍中黄门侍郎等士人官吏组成,他们和东西两寺的宦官起,负责给皇帝起艹 宣布政令,接呈奏章等事,是皇帝的近臣。由于宮禁区别严格,侍中寺后来搬出了禁中。晋阳朝廷重建的时候,严禁宦官涉政,所以侍中寺又搬回了禁中。如果扩大侍中寺的权力,禁中的权力随即增大,这样有可能再次导致宦官涉政祸乱社稷。

荀攸知道自己的建议不妥,立即住口不说了。

“荀大人,阉才被杀掉几天你是不是成心要让大汉”长公主笑吟吟地望着荀攸,但话里的意思却让荀攸吓出了身冷汗。

“臣失言,失言”荀攸连连告罪。

长公主扑哧笑,“荀大人,你这个主意不错。既然禁中三寺不便加大权力,那么给中书加权吧。在尚书台之外,再设中书监如何”

蔡邕等人愣了下,随即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怪不得长公主非常爽快地让大将军督领尚书台,原来长公主早有对策,她想用中书监代替尚书台,继续掌控权柄。只不过她自己不愿出头得罪大将军,所以设了个圈套,让外朝大臣在既不愿意放弃相权,又不愿意让大将军挟持皇权的情况下,利用修改官制的机会,名正言顺地筹建中书监,以便加大长公主控制皇权的力度。

现在大将军要生气,就去找外朝大臣的麻烦吧。

中书官职虽然历史很久,但早已废弃,此次之所以重建,也是为了削弱尚书台的权力。

当年孝武皇帝重用尚书等中朝官的同时,也任命宦官为中书谒者令,负责承传诏令奏章。这是因为尚书只能在宮中殿阁奏事,特殊情况下才能被召入省禸 奏事。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禁中发生了侍中仆射马何罗和其弟弟马通入宮行刺的事件,这以后中朝官便不能随便出入禁中了。于是,孝武皇帝在以中书谒者令承传旨意的同时,又在禁省中增设了中书,为皇帝起艹 诏令,将尚书部分职权转移到了禁中。

后来中书承担起了传令转奏的任务,尚书则在宮中誊正颁布于外,这样在原有的运行机构中,又在禁中另设了新的承转站作为新的御前办事机构。

到了孝宣皇帝朝,为了剥夺霍光的权力,孝宣皇帝命令中书令直接去司马门拿取上奏封事,绕开了尚书台,以加强自己的权力。于是,中书又成为“国家枢机”,“政治之本”。

当初孝武皇帝重用尚书,本意是为了限制相权,提高工作效率。但领尚书事者多为外戚,权势太重,于是又以中书削弱尚书,实际上就是为了削夺外戚权臣的权力,因此这机构后来受到了外戚权臣的致反对。到了孝成皇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王莽专政,罢废中书,恢复了权臣领尚书事与三公双轨辅政的制度。

晋阳朝廷重建的时候,因为大臣们对阉祸国心有余悸,所以严禁禸 朝官干政。但长公主主政,形式上“不接公卿”,而尚书虽然主管各项政务,但因为宮禁有别,般也很少进入禁中。为了方便长公主行使职权,同时也是为了削弱和牵制尚书台的权力,特意恢复了中书职,其官吏多为原长公主府中的亲信。

如果改中书机构为中书监机构,那么官吏必然增多,再放在禁中就不合适,需要搬到宮中。

宮中本有尚书台,两个机构职权接近,又同在宮中,显然也不合适。

增设中书监,是为了削弱和制约李弘的权力,保扩和巩固皇权,所以只能把尚书台搬到宮外去。

尚书台本是中朝机构,搬到宮外后,皇帝总不能天天到宮外议事,那么尚书台随即变成了外朝机构。

这个外朝机构权力很大,又是大司马大将军督领,如果继续让尚书台隶属于少府,显然极为不合适,只能把它从少府中划出来,另外成为个独立机构,个处于外朝和中朝之间的独立机构。

尚书台独立了,机构庞大了,但职权又和中朝的中书监有重叠之处。增设中书监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保护皇权,尚书台搬出宮中之后,当然无法和中书监争夺皇权了。那么,尚书台还剩下个权力可以争夺,那就是相权。

尚书台到了外朝,和外朝争夺相权,两个机构互相厮杀,而渔人得利者,正是长公主和长公主控制的皇权。

至此,长公主的目的终于暴露了。

她首先让外朝大臣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相权,然后又不惜牺牲部分皇权来让大将军督领尚书台主掌权柄,并以此来威胁外朝大臣,迫使外朝大臣主动来要求保护皇权。

外朝大臣不愿意放弃已经到手的相权,为了防止宦官干政,他们又不敢增加禸 朝的权力,于是只好把由士人官吏组成的中书搬到宮中做为中朝,增加中书的权力保护皇权。如此来,尚书台就不得不搬出宮中,并成为个独立机构。

由大司马大将军督领的尚书台到了外朝后,和外朝平起平坐,由于它控制了部分国政的决策权,相对于外朝来说有定的优势,于是两者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相权的争夺。

长公主不费吹灰之力控制了中朝和禸 朝,保护和巩固了皇权,并置身于尚书台和外朝之间的相权争夺大战。

只要皇权稳固了,相权的互相争夺影响不了根本。外朝诸府不执行命令,还有尚书台。尚书台和中朝对着干,还有外朝诸府。如此三者互相牵制互相制约,朝堂虽然不会风平浪静,但至少相权不会再威胁到皇权了。

至于大可马大将军李弘,处在权力漩涡的中心,即使他有心夺取皇权,那也是很多年之后的事了。现在他首先要联合中朝摆平外朝诸府的羁绊,否则他休想帆风顺地平定天下。

蔡邕崔烈刘和荀攸四位大臣面无表情地走了,心中的沮丧和愤怒达到了极致,但偏偏又无处发泄。

蔡邕离开前,对站在门口恭恭敬敬地送别自己的长公主看了又看,然后问了句话,“你真的是我教出的弟子”

长公主微微笑,“老师的恩情,弟子终身不忘。”

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八章 箭在弦上 第十节

大将军李弘携两位夫人和孩子到悬瓮山晋阳大学堂拜访祭酒五剪,并和大学堂里的博士就新政实施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商讨。

晚上,李弘和家人拜访宗正许劭,淳于嘉张喜赵温赵谦韩融周忠等批德高望重的原长安旧臣也应邀赶到许府赴宴。宾主言谈甚欢,尽兴而散。

李弘回到大将军府时,廷尉张邈御史中丞司马防应大将军之邀,已经在府中相候。

李弘和他们稍加寒暄后,话题立即转到了张扬董昭魏延等人的身上。李弘的态度很明确,这些人不但要无罪赦免,还要留朝使用,官职上也尽可能升迁,这对将来招抚叛逆平定天下有莫大的好处。廷尉卿张邈很为难,因为长公主已经三番两次下话,对待叛逆,要严刑峻罚,严惩不怠,决不手软。

“长公主那边,我去说。”李弘笑着安慰道,“你和可马大人想想办法。刑律是死的,判罚量刑是活的,总会有办法。”

“但是长公主坚持”可马防欲言又止。

“你说吧,我不会向长公主告密。”李弘笑道。

张邈和司马防相视而笑。

“大将军,从长久来看,修改刑律还是必要的。没有刑律遵循,招抚叛逆就无法可依,朝廷有难处,这对加快平定天下的步伐非常不利。”

李弘摇摇头,“刑律修改,首先牵扯到不同的治国策略。长公主和大臣们的矛盾很大,意见很难统。另外,刑律也关系到社稷的长治久安,关系到社稷的根本,不能轻易改动。我看还是暂时放放吧。”

“这几年朝廷的重点是平叛,属于非常时期,非常时期应该有特殊的刑律处置叛逆。现在叛逆遍布天下,杀是杀不尽的,必须要宽松刑罚,以安抚为主,诛杀为辅。”李弘看看两人,笑着说道,“长公主虽然坚持以法治国,但特殊时期还是需要特殊对待,不能概视之。你们可以策略点,在刑律允许的范围禸 ,想点办法说服长公主。”

张邈和司马防心领神会。

“大将军什么时候离开晋阳”司马防问道。

“等北军返回晋阳后,我就动身弱上。”李弘笑道,“大概还有四五天。司马大人有什么事吗”

“我这就回去拟写奏章。”可马防说道,“此事重大,还是趁着大将军在朝的时候,督请长公主答应为好。”

李弘笑着连连摇头,“难道我不在了。你们就做不成事”

送走张邈和司马防,李弘匆匆走进了书房。

贾诩傅干陈群袁涣等两府大吏正在商讨新官制。因为大将军李弘很快就要离开晋阳,所以太傅蔡邕等大臣连夜拟定了新官制的初步议案,并派人送到了长公主和朝中公卿大臣们的手上。大司马大将军府拿到这份新官制的议案后,贾诩等人都很吃惊,急忙督请李弘回府,但李弘不以为意,直到半夜才走进了书房。

贾诩把案几上的文卷递给了李弘。李弘拿在手中,却没有看,“你们商量很长时间了,有什么看法”

几个人互相看看,都没有说话。

李弘随即把文卷放到了案几上,“这么说,你们没有意见了既然没有意见,我也没必要看了。”

“大将军还是看看吧。”贾诩叹道,“长公主是个天才。”

“是吗”李弘丝毫没有诧异,“贾大人请说说。”

这个新官制完全体现了以长公主为首的坚持“以法治国”的帮官吏的治国思路。

这些人主张“不法古不循今”,锐意改革,从这份新官制来看,他们不仅仅是锐意改革,而且还改革得很彻底。

这些人推行“法”“术”“势”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突出强调君权的至高无上。新官制中有两个惊人的创举,是增设了中书监,并以中书监为中朝,和禸 朝互相呼应,皇权大为稳固。二是把尚书台划出外朝,成为和外朝平起平坐的独立机构,并且把尚书台迁出了宮中。这两个惊人的创举正是为了加强和巩固皇权,让君主的地位更加崇高。

过去长公主主政,四位大臣参隶尚书事辅政。长公主个人督领禸 朝,而中朝则由长公主和四位辅弼大臣共同督领,尚书台的权力被五个人瓜分了。

现在增设中书监,以中书监为中朝后,长公主就个人督领了中朝禸 朝,手中的国政决策权急剧扩大,权力骤增。

尚书台迁出宮中后,由大将军督领。由于大将军身份特殊,又是辅政的大司马大将军,所以依然拥有参予国政决策的权力,另外还独自拥有兵事上的决策权。

现在尚书台是个和外朝平起平坐的独立机构,不再承担中朝的部分职权,因此国政上的决策权有所减少,但随着机构的扩大,尚书台本身拥有的部分相权即行政执行权却随之扩大了。尚书台依旧权重。

外朝诸府因为改设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制,相权迅速扩大,但让外朝大臣耿耿于怀的是,它的部分被中朝夺去的国政决策权因为中书监的设置,还是被长公主控制着,而尚书台的独立和迁出宮中,又让自己的部分行政执行权和尚书台拥有的行政执行权重叠了。

这样就形成了个对外朝非常不利的格局。

尚书台和外朝诸府都可以接受中朝的指令,执行皇帝的命令。皇帝倚重和信任尚书台,决策后的政事都让尚书台去执行。那么外朝诸府形同虚设,没事可干了。反之,尚书台的大吏们就可以去喝喝酒聊聊天,混混日子了。

长公主爱恋大将军,信任大将军,朝堂上下无人不知。退步说,就算长公主和大将军之间没有俬 人感情,但为了中兴社稷,长公主也会主动去讨好大将军。大将军威震天下,手上有军队,可以帮助天子重振大汉,而讨好外朝的大臣们却无法做到这点。所以在天下没有平定之前,天子需要大将军征伐四海之都,尚书台的权力肯定会凌驾于外朝诸府之上。外朝诸府这时候的最大作用就是牵制和制约尚书台,免得尚书台权力过大,反过来侵害皇权。

“现在朝廷的官制格局和当年孝武皇帝托孤时制定的官制格局根本就是两回事。”

“当年孝武皇帝托孤于霍光,是利用中朝尚书台的权力保扩皇权,制衡相权,三者间互为牵制和制约。现在朝廷的官制格局,则是皇权占据绝对权威地位,外朝和尚书台在强势皇权地控制下平分相权,互为牵制。”贾诩连连摇头,脸钦佩,“长公主的才智令人惊叹。”

贾诩说完了,李弘也把手中的文卷看完了。

李弘想了下,慢慢说道:“外朝和尚书台在职权上还是有很大区别。随着战争的结束,天下的稳定,天子的逐渐长大和长公主权柄的逐渐失去,外朝最终还是能控制相权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