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风云录 第 385 部分阅读

作者:段七夜书名:大汉帝国风云录更新时间:2021/02/16 16:43字数:6510

  

和荀攸钟繇陈群等人都是多年的好友。徐庶是颖川阳翟人,早年以侠勇闻名。后弃武从文,师从水镜先生,和陈卫有同门之谊。蔡瑁曾在朝中做过校尉,蒯良庞逸庞德公的儿子马铉襄阳马家的人都是襄阳高门望族,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些相识的故旧。

当天晚上的筵席举办得很成功,气氛很融洽。

三月初,下午,双方在栎阳宮正式会谈,长公主亲临。

襄阳方面拿出了个完整的议和方案。这个方案接受了朝廷的招抚前提,尊奉长安的天子和朝廷,但在这个前提下,襄阳方面要求立藩。

襄阳的天子被废黜后,襄阳的废帝襄阳朝廷上的刘氏宗室要求封土地建诸侯,要拥有自己的封地,要拥有封地上的全部军政大权。

蔡瑁说,只要长安的天子和朝廷答应了这个议和方案,天下即刻统,社稷将恢复稳定,大汉将沿着中兴之路迅速推进。

三月初,晚上,凤凰池灯火通明。

襄阳的议和方案完全出乎长公主和朝中大臣们的预料,谁都没有想到天下统的日子竟然来得如此快速。以丞相蔡邕御史大夫刘和为首的帮大臣更是欣喜万分,连连向长公主表示恭贺。

蔡邕等大臣认为,当年高祖皇帝打天下的时候,也曾建立藩国,这是稳定天下最快最好的办法。等到天下稳定了,国力增强了,天子和朝廷的威仪威震天下了,再设法削藩,逐步夺取藩国的权柄,打击藩国的实力,实现大汉的中兴。

太傅杨彪言不发,坐在那里打瞌睡。太尉荀攸太常许劭大司农李玮被长公主特许参加了今晚的议事,但三人情绪低沉,脸上的笑容很勉强,也没有对这份议和方案做出任何评价。

大司马徐荣代行太尉事的光禄勋张燕左车骑将军鲜于辅卫尉吕布执金吾赵云等大臣神se 凝重,谁都没有说话。五位将军在凤凰池议事上同时保持沉默,定程度上影响了凤凰池的气氛。

长公主忍不住问道:“徐大人,你的意见呢”

“立藩的确是个迅速稳定天下的办法。”徐荣踌躇良久,缓缓说道,“但这个藩如何立,藩国的封地有多大,藩国保留多少军队,藩国每年要向朝廷上缴多少赋税等等,这系列问题的解决,需要很长时间的磋商,所以我们还是先谈吧。谈段时间后,我们大概就能知道襄阳有多少受抚的诚意了。”

徐荣这句话相当于在兴高采烈的大臣们头上泼了盆冷水,凤凰池的气氛顿时冷淡下来。

三月初三,正在武关巡视的大将军李弘接到了大司马徐荣的书信。

李弘勃然大怒,把手中的书信狠狠砸到地上,怒声吼道:“既然逼我杀人,那就不要怪我无情了。”

傅干大骇,急忙捡起书信细看。

立藩之事从最早招抚袁绍开始,就次又次传到朝廷,叛逆们的用意很简单,分裂长安。

大汉能走到今天这步,李弘和北疆人居功至伟,如果朝廷要立藩,首先就要摆平李弘和大帮功勋卓著的北疆人。设想下,假如天子和朝廷赐封群叛逆为藩王,却把功勋显赫的北疆人丢到边,其后果不言而喻。过去李弘反对恢复五等爵位制,更反对立藩,并在中原大战后上奏天子,义正严词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把河北这股“分封风潮”彻底打下去了。

今天,襄阳的叛逆们在洛阳大败,形势岌岌可危的情况下,再度祭起了“立藩”这个武器。不过这次他们的时机选择得非常好,因为他们身陷险境,长安肯定会相信他们的“诚意”。其次,他们要求分封刘氏宗室为藩王,这和李弘绝不同意恢复五等爵位制的誓言没有任何冲突,长安天子可以名正言顺地分封藩王。

然而,藩王封,形势的发展就不是李弘能控制的了。

藩王封,天下平定,李弘手中的兵权就要交出来,但李弘不敢交,他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这些藩王们会真心诚意地归顺天子。

李弘拒绝交出兵权,藩王们就有理由出兵了,他们可以打着“除佞,清君侧”旗号讨伐李弘,就像当年袁绍等人讨伐董卓样,于是天下大乱。这时朝中的大臣们不会支持李弘了。天下都平定了,你还把持兵权干什么正是因为你把持兵权,祸乱朝纲,才引发了这场足以摧毁社稷的战乱。大臣们会联手对抗李弘,会想出各种办法诛杀李弘,会竭尽全力配合各地藩王的大军攻打长安。

无论李弘的武力多么强悍,他都无法和整个大汉相抗衡。从朝廷决定立藩之日起,他的命运就已经决定了,他将步步走向败亡。

李弘败亡,也就意味着叛逆们的胜利。至于大汉的天子是谁,其实无所谓,只要是高祖的后裔,谁做皇帝都行。

李弘愤怒了。

中原大战后的奏章和誓言,竟然酿出了今天这场大祸,这是李弘所始料不及的。早知今日,当初就不应该为了取信朝廷而断然立誓。

长公主和丞相蔡邕等大臣正是准确把握了这点,打算利用“立藩”来逼迫李弘交出兵权。李弘交出了兵权,离开了朝堂,下步就是削藩。对于朝廷来说,削藩的难度要远远小于夺取李弘手中兵权的难度。只要李弘手握兵权,社稷就面临生死存亡的威胁,而长公主和朝中的大臣们也是寝食不安。

“大将军,你不要太激动。”傅干叹了口气,小声劝道,“如果长公主和朝廷答应立藩,襄阳会狮子大开口,谈判的过程肯定会非常艰难,谈判的时间肯定也很长,所以我们还有充足的时间扭转局势。”

李弘冷笑,“我们没有时间了。虽然因为三雍事,丞相大人得罪了杨彪荀攸和许劭这些老朋友,但如果有机会尽快平定天下,他们马上便会尽释前嫌,走到起联手对付我。”

“大将军”傅干还想再劝,李弘拳砸到了案几上,“急告张辽蒋济,给我抓人,给我严刑拷打,牵连的人越多越好。”

“再告王当,把张超抓起来,把他所有下属全部抓起来,给我个个地审,凡是有牵连的,都抓起来,个不许放过。”

傅干望着咆哮的李弘,惊骇地瞪大了眼睛。

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十章 长河落日 第十二节

“快去下令,没有听到我的话吗”李弘看到傅干还是站在对面动不动,怒气更甚,连拍案几,“快去”

“大将军”傅干猛然跪倒在地,悲声叫道,“大将军,如果朝廷大乱,等于中敌计啊。谋逆大案发生后,你曾料到襄阳要派使前来和谈,他们则为了拖延我们南下平叛的时间,二则打算以和谈为条件设法救回荀彧和张昭。但现在看来,他们还有第三个目的,那就是离间朝中各方势力,让我们自相残杀啊。”

傅干情急之下,声音都变得嘶哑了,“大将军,请你冷静点,目前朝堂上的局势还在我们控制之中,没有必要仓促采取如此激烈的手段予以还击。我们还有时间,我们完全可以想出更好的办法击碎叛逆们的诡计。大将军,想想董卓,想想他的前车之鉴。当年董卓如果不是中了袁隗之计修改官学,如果不是中了李玮之计颁布告缗令,如果不是中了王允之计废除五铢钱,他怎么会成为祸国之臣身败名裂怎么会败得那样快让西凉大军灰飞烟灭怎么会在死后还被人挫骨扬灰”

听到“董卓”两个字,李弘心里惊,浑身不下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冷战,背心处霎时传出阵寒意。

“大将军,这么多年来,你直率军征战天下,基本不过问政事,你知道现在长公主的权势有多大吗朝廷现在直接控制着五十多个郡国,你知道有多少个太守和国相忠诚于长公主吗去年你书奏朝廷,认为很多京官不了解郡国的实际情况,在制定和推行新政上犯了很多错误,要求长公主和朝廷把很多在州郡任职多年的刺史太守国相调回京城,把京官外放。因为你这份奏章,北疆系的二十多位大吏被长公主和丞相大人乘机调回了京城,你知道吗”

李弘脸se 稍变,满腔怒火渐渐消散,股沮丧的情绪慢慢从心底升起。

“看看今天的局面,再回头想想过去”傅干无奈地摇了摇头,“大将军,朝堂上的这场争斗迟早都要发生。他们直都在算计你,利用各种机会削弱你的实力。你常年在外征战,又疏于朝政,根本就是防不胜防啊。”

“我们实际上控制了多少个郡国”李弘冲着傅干招招手,示意他站起来说话。

“十五个郡国,主要是长城以北的郡国,其它的郡国都在长公主和丞相手上控制着。”傅干低声说道,“尤其是财赋充足的郡国,其太守国相几乎都是长公主的亲信。这次丁立许混朱魭杨懿四位大人出事后,大将军提出让张辽等四位将军到州郡任职,为什么得到了长公主和丞相大人的同意原因就在于此。大将军已经失去了对各地郡国的控制。”

李弘苦笑,时间心灰意冷。

如今北疆人在朝堂上的势力分裂了,在州郡上的势力遭到了排挤。如果朝堂旦大乱,各地州郡乘势而起,拒缴财赋,李弘和他的军队将面临困境。这和当年袁隗对付董卓的办法如出辙。不过当年董卓是因为时间太仓促,没有来得及控制州郡,只能望天而叹毫无办法,而自己却是疏于防范,让长公主和丞相抓住了机会。

想想自己心意为了中兴大业而努力,带着几十万将士浴血沙场,结果却和董卓样,正在不知不觉走向败亡的深渊。天道何其不公啊。

长公主长大了,但因为长公主对自己的爱恋,让自己觉得她直那样柔弱,需要自己的呵护和帮助。其实,自己早就知道,两人之间不会有结果,相比大汉的中兴大业,俬 人之间的这种爱恋算得了什么,不过是场虚幻的美梦而已。长公主需要这种美梦作为情感的寄托,但她更需要天下,需要大汉的社稷江山,需要汉祚的延续和振兴。

“为什么直没人提醒我”

傅干看到大将军冷静下来,暗暗吁了口气,“李玮大人的目标是控制禸 外两朝,他需要这种结果。而我们直在战场上,需要源源不断的财赋支持,因此我们对朝堂上的变化非常迟钝。这时除非李玮大人主动告诉我们,否则我们很难从这些变化中推测出将来形势的发展”

李弘沉默良久,然后拿起徐荣的书信又仔细看了看。

“你有什么对策”

“现在朝堂上都被天下即将统的希望蒙蔽了双眼,相信此事传开后,朝野上下要求议和的呼声非常大。不但各地州郡大吏会支持朝廷,就连军中的很多将领也会支持朝廷。”傅干感叹道,“大汉乱了十几年,打了十几年的仗,死了无数的人,所有人都在盼望着安宁,没有人愿意继续打仗,所以大将军此刻如果公然反对襄阳的议和条件,那就是和整个朝廷为敌,和整个大汉为敌,其结果可想而知。”

李弘微微眯起双眼,嘴角突然露出丝笑意,“说得好,说得好我们立即返回长安。”

傅干脸显喜se ,“大将军决定了”

“我为什么要背上阻碍大汉中兴的罪名”李弘冷笑道,“既然大家都希望我离开朝堂,那我就离开,遂了他们的心愿。”

傅干目瞪口呆。

“急告张辽蒋济,让他们搜集证据,然后把证据交给袁耀大人,我不再插手此事了。”

三月初八,大将军李弘返回长安,支持长公主和朝廷的决定,强烈要求与襄阳议和,以便让天下迅速稳定,重振大汉。

大将军的意见震动了朝堂上下,几乎所有的大臣都在大将军兴奋的欢呼声里闻到了股血腥。

接下来大将军的奏禀却让所有人陷入了极度的困惑。

大将军以今年的河西战事事关西疆全局为由,奏请天子和长公主,要求即刻奔赴河西战场,率军收复河西四郡。

朝堂上死般的寂静。长公主和大臣们望着神态坚决的李弘,茫然无措,不知道他到底要干什么。

“大将军,和谈之事远比河西战事重要,你应该留下”丞相蔡邕看到长公主低着头,言不发,只好出言劝阻,但李弘拱手打断了他的话。

“我留在长安,不利于和谈,原因大家心里都清楚。但有点我可以郑重发誓”李弘高举右手,大声说道,“我以先帝在天之灵发誓,我李弘遵从天子和朝堂的所有旨意,即使天子和朝廷要我的脑袋,我也双手奉上,绝无二话。”

李弘的声音回荡在大殿上,久久不散,深深震撼着殿堂禸 所有人的心。

大将军这句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他要交出所有的兵权。

长公主缓缓站了起来,刚想说话,李弘抢先再奏,“殿下,臣此次北上河西,仅带大将军府帮从事掾属和百亲卫骑,南北两军依旧戌守京畿,塞外铁骑也不必征调。凭河西战场上的两万铁骑,臣完全可以收复河西四郡。请殿下静候佳音。”

长公主娇躯微颤,脸上闪过丝痛苦之se 。

“和谈成功,天下统后,臣愿意为大汉戍守河西,也愿意为大汉戍守大漠。”李弘躬身高呼,“臣愿为社稷赴汤蹈火,虽粉身碎骨亦在所不辞”

长公主心神震颤,泪水悄然涌出。大臣们无不瞠目结舌。

看样子,大将军这走,就不回来了,这未免也太不可思议了吧

散朝后,大将军急速返回长安,没有和任何大臣说句话。大司马徐荣左车骑将军鲜于辅光禄勋张燕卫尉吕布大司农李玮等人本打算追上问问,但大将军早就跑得无影无踪了。

三月初九,李弘不待长公主下旨,率众离开长安,北上出萧关,于北地郡等待粮艹 辎重,随时准备西进武威。

朝堂上随即陷入恐慌。

长公主紧急召见丞相蔡邕等朝中重臣商议对策。大将军此刻突然要到河西战场上去,显然和朝廷接受襄阳的议和方案有关,但谁都猜不透李弘的心思。不过,不管大将军是否真心交出兵权,朝廷的当务之急是保证朝堂的稳定,军队的稳定,州郡的稳定。待朝廷完全控制军中将领和军队后,才能正式收回大将军手里的兵权。

太傅杨彪不冷不热地嘲讽道,这些年,大将军干涉了多少朝政他在朝堂上待了多少天现在洛阳打下来了,天下要稳定了,朝廷也不需要他了,他还待在这里干什么当然回大漠放羊去了。我老了,也要回家了,免得在这里碍手碍脚。第二天,他也回长安了。

长公主考虑再三,征询了众多大臣的意见后,暂时没有剥夺大将军的兵权,也没有同意大将军到河西战场,而是让他边在北地郡等待粮艹 辎重,边巡视河套带郡县,等待朝廷的下步指示。另外,长公主还下旨,严禁大臣们泄漏朝堂机密,以免震动州郡,动摇军心。

大司马徐荣奉旨约见在朝将领,严厉警告他们,在没有得到大将军的命令之前,任何人不许介入朝堂争斗,否则予以严惩。

大鸿胪袁耀匆匆拜会太傅杨彪。

大将军离开长安后,谋逆案肯定要移交廷尉府审理,但这样来,麻烦就大了。

“大将军说过要帮助我们的,为什么出尔反尔,突然撒手不管”袁耀沮丧地问道,“难道大将军真的被长公主和朝廷逼到走投无路,要远走大漠”

“你小子,什么时候才能变得聪明点”杨彪亲昵地伸手打了袁耀脑袋下,然后手捋长须,非常感慨地说道,“十几年前,我第次看到大将军的时候,他还是个护羌校尉,什么都不懂。被孝灵皇帝关在漳月台,哪里都不敢去,但是现在”杨彪仰天打了个哈哈,“现在他不仅是头豹子,而且还是头天下最狡猾的豹子,厉害,厉害啊孝灵皇帝将来名扬史册,不是因为他的万金堂,而是因为他给大汉挑选了位中兴名臣啊。”

袁耀莫名其妙。

“大将军手握兵权,人人忌惮,个个都想把他手里的兵权夺回去,以为大将军失去了兵权也就没有威胁了。但所有人都错了,大将军的权势不是因为他手里的兵权,而是因为他的显赫功勋,他战无不胜的神话,他纵横天下的勇武。”杨彪笑得眼晴都眯成了条缝,“现在大将军把兵权交出来了,你看看,你看看长公主,看看丞相蔡邕他们,看看他们哪个敢伸手拿这个兵权谁敢拿哈哈大将军这招高啊,太神奇了”

杨彪捧腹大笑,“大将军到河西去了,个兵没带,朝廷上下竟然傻了,不知道怎么办了。想想他们绞尽脑汁对付大将军的时候,殚精竭虑谋夺大将军兵权的时候,个个如临大敌的样子,你不觉得很好笑吗如果现在大将军伸着脖子给他们砍,他们敢砍吗蠢,帮愚蠢至极的白痴。当年董卓祸国的教训还没有吸取,还想再来次。幸好大将军不是昔日的董卓,否则现在朝堂上已经血流成河了。”

袁耀霎时什么都明白了,对李弘的崇拜无以复加。怪不得当年父亲逼着自己投奔河北,投靠大将军。跟着这样的人打天下,天下还不是囊中之物,唾手可得。

“大将军走了,兵权交了,朝廷也傻了。”杨彪擦擦笑出来的泪水,乐呵呵地说道,“朝廷现在怎么办没有了大将军,襄阳还会老老实实的议和襄阳人等得就是这天。只要他们得到消息,必定会提出更多要求,不但要立藩,还要恢复五等爵位制,以便挑起朝廷禸 部的矛盾,而军队马上就会大乱。军中将领功勋卓著者比比皆是,既然你能封王,我还不能封个公爵拿个郡国吗”

“北疆军中有多少黄巾系将领他们愿意和曹艹 同殿为臣愿意和刘备称兄道弟愿意和袁谭握手言和再看看北疆铁骑中有多少胡族大将他们会听从朝廷的调遣笑话。我今天把话撂在这,只要大将军离开朝堂的消息传遍大漠,胡族各部必定叛乱。蛮子们等这天头发都等白了,岂肯错过机会”

“乱了,全乱了”杨彪脸se 随即又变了,笑得比哭还难看,“大将军主动放弃兵权,比他手握兵权更可怕。可笑长公主和丞相大人,还有那帮自以为是的大臣们,以为凭自己的那点实力就能搞定切,无知啊我就不明白,他们也不想想,当年袁隗王允的实力那么大,为什么还是败了”

袁耀脸se 大变,“姑父大人,那我们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杨彪仰天长叹,“如果长公主和丞相大人能幡然醒悟,立刻拒绝议和,把大将军请回来,此事还有挽救的可能,否则算了,我们还是缩着脑袋做人吧,我们自己都岌岌可危了,还管许多干什么”

三月中,议和谈判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双方在很多原则上达成了致意见。

蔡瑁急书襄阳,等待襄阳的进步指示,同时,他向长公主提出了释放荀彧和张昭的要求。张昭虽然没有被抓捕,但也被监禁了。蔡瑁说,如果长安和襄阳在所有的原则问题上达成了致,那么朝廷下步肯定是彻底解决徐州和江东的问题。因此,不管荀彧和张昭是否确有其罪,都应该予以特赦,以便和曹艹 孙权改善关系。至于辛评荀谌和审荣,蔡瑁认为应该即刻予以诛杀,因为袁谭袁熙兄弟认为他们是背叛者,非常想得到他们的人头。杀了他们,有助于朝廷招抚袁氏兄弟。

长公主答应了蔡瑁的恳求,命令廷尉府以最快的速度审结此案。

张邈显然不想错过打击颖汝士人的机会,他对辛评三人施用酷刑,逼迫他们说出更多的同谋。

颖汝士人惶恐不安,朝堂上风雨欲来。

三月二十四,蒋济带着张超贪赃枉法的部分证据回到了长安。他把这些东西交给了袁耀,然后匆匆北上萧关会合大将军李弘。

三月二十六,太傅杨彪太尉荀攸大鸿胪袁耀光禄大夫钟繇太中大夫杨奇等大臣联名上奏,弹劾前陈留太守张超。由于此案证据确凿,违律严重,牵涉范围广,立时惊动了长公主。

长公主下旨,命令兖州刺史张辽把张超的三个兄弟和犯案的人证物证押送到京。命令骁骑将军王当抓捕张超和其手下,并将他们即刻押送长安。

同日,长公主下旨,命令骁骑将军王当持节钺,督领颖川军政。

三月二十八,廷尉张邈奉旨回避。长公主下旨拜老臣司马防出任廷尉,拜治书御史郗虑为廷尉丞,审理此案。

同日,太傅杨彪大鸿胪袁耀光禄大大钟繇再次上奏,要求朝廷修改田律。

三月三十,丞相蔡邕约见大司农李玮,商量修改田律事,但两人分歧太大,不欢而散。

四月上,张超的三个兄弟和批证据被押送到京。主审此案的郗虑二话不说,大刑伺候,张超三个兄弟全部招供。

不久,张超和帮掾属也被押到长安。郗虑严刑拷打,张超拒不招供,自杀于牢狱。

张超的死顿时激怒了丞相蔡邕太仆孔融宗正臧洪等青兖士人。他们连番上奏,逼迫廷尉司马防立即审结丁立许混和朱魭大人的案子。

长安城中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四月中,襄阳回书,袁谭袁熙兄弟要求保留襄阳天子分封的爵位和封地,否则拒不受抚。与此同时,徐州曹艹 江东孙权和周瑜也上奏天子,提出了和袁氏兄弟样的要求。

太傅杨彪大司马徐荣左车骑将军鲜于辅等大臣断然反对,朝堂上陷入激烈争论。

四月下,以左卫将军麴义为首的北疆军所有在京大将联名上奏,坚决反对朝廷分封曹艹 等叛逆,并警告朝廷,此事处置失当,必会动摇军心,后果严重。

议和之事随即陷入僵局。

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十章 长河落日 第十三节

五月初,长公主召见廷尉卿司马防,责令他尽快结束所有案件的审理,不要把事情闹得不可收拾。如果因为你在案件审理上的优柔寡断,最后导致朝堂不稳,议和出现重大波折,我将严惩不贷。

司马防忧心忡忡地回到家里,和儿子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商议。这几个案子互相牵连,审结哪个都将得罪大批人,稍有不慎,将给家族带来灭门之祸。司马朗埋怨老爹,你都致仕在家养老了,为什么还要答应丞相大人出任廷尉卿职你这不是自寻祸事吗

司马懿考虑良久,突然问道:“爹,大哥,你们说,大将军突然交出兵权,离开长安,是不是留有后手”

“你有没有脑子”司马朗瞪着眼睛骂道,“你跟了大将军这么多年,他是什么人你还不清楚如果他杀人不眨眼,你这个脑袋还能留到现在”

司马防长叹口气,“当年的董卓之祸,让朝堂上下刻骨铭心。长公主也罢,丞相大人也罢,大将军也罢,无不小心在意,时刻防止和避免同样灾难的发生。此次大将军突然交出兵权离开京都,正是为了避免大汉再遭败亡之祸啊。十几年来,大将军对大汉忠心耿耿,为中兴大业浴血奋战,相反,长公主和朝廷却处处提防着他,时时刻刻想夺去他的兵权。现在好了,大将军走了,天下人的心也寒了。走得好,走得好啊”

“他如果不走,现在长安就是血雨腥风了。”司马朗苦叹,“但他走了,长安的危机就更大了。失去了大将军的震慑,朝堂上的势力就像出笼的猛虎,个个肆无忌惮,杀得如火如荼。而襄阳人的胆气也立刻高涨,个个气焰嚣张,提出的议和条件也越来越苛刻。这些苛刻的条件会对朝廷产生很大冲击,不仅会引起军中将领的不满,也会激怒朝中的很多大臣。未来几个月禸 ,长安可能要爆发动乱。”

“这个我知道,我的意思是说,大将军仓促离开朝堂后,是不是有办法解决即将爆发的更大危机”司马懿望着父亲忧郁的面孔,恭敬地问道。

司马防和司马朗互相看看,立即明白了司马懿的意思。这个时候,要想保住家族,首先要站好队,如果选择错了,站错了队,很可能要付出族灭的代价。

“大汉能走到今天,能看到中兴的希望,都是因为背后有个强悍的北疆,即使大将军不在了,北疆人也不会拱手让出权柄,更不会坐视朝堂大乱,让社稷再度陷入倾覆的深渊。毕竟北疆人为了今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谁都不愿意让十几年的心血化为灰烬。大将军可以放弃权柄,但北疆人不会放弃权柄。相反,他们在大将军离开后,在失去了大将军的镇制后,将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司马防轻轻摸着长髯,若有所思地说道,“我们,也可以算是半个北疆人。”

“爹,现在彦才傅干是我们家的人,以彦才在北疆的身份,我们家算是北疆人,而不是半个北疆人。”司马朗笑着提醒道。

“我知道,我知道。”司马防伸了个懒腰,然后仰身倒在了席上,“急告朝廷,说我中风了,不能理事,请廷尉丞郗虑大人代行廷尉事。”

长公主对廷尉卿司马防突然病倒事极为恼怒,她心知肚明,这个老家伙为了明哲保身,脚底抹油“溜”了。

五月初三。

郗虑暂时主掌廷尉府,他乘着长公主和朝廷还没有任命新的廷尉卿之前,以迅雷不疾掩耳之势,连续羁押吴资许汜王楷三位兖州籍大吏,并日夜审讯。由于他事先掌握了确凿的证据,审讯取得了很大进展。等到蔡邕孔融陈宮等人得到消息的时候,郗虑已经把张邈纵容包庇和参予张超兄弟违律的证据拿到了手。

五月初四。

司隶校尉陈宮拿着丞相的手令,亲自赶到廷尉府要人。吴资等人都是朝中秩俸千石以上的大吏,没有丞相的命令,不能随意缉拿,但郗虑夷然不惧,坚决不放。

五月初五。

郗虑要求抓捕张邈的奏章连夜送到了栎阳。中书监陈群公然违律,也不禀奏长公主,同意郗虑先抓人,拿到证据再说。郗虑亲自带人冲进了张邈府邸,连抓人带抄家,次解决问题。张邈拒不招供,郗虑下令用重刑。张邈能忍得住痛苦,但他的夫人和儿子们忍不住痛苦,纷纷招供,有什么说什么。

这时候,丞相蔡邕等大臣的弹劾奏章才刚刚送到栎阳,请求长公主即刻任命新的廷尉卿。

下午,弹劾廷尉丞郗虑的奏章像雪片样飞进了中书监。陈群下令,全部扣押。

丞相蔡邕御史大夫刘和怒气冲天地赶到了廷尉府,逼迫郗虑立即放人,但太傅杨彪大司马徐荣随后赶到,据理力争,百般阻挠。

丞相蔡邕连夜急驰栎阳,向长公主求援。

五月初六。

长公主正在考虑廷尉卿的人选,看到丞相大人气喘吁吁地跑来,吓了跳,急忙询问出了什么大事。

蔡邕三言两语把事情的始末大致说了下,“殿下,中书监有什么权力同意郗虑抓捕张邈大人郗虑大人没有殿下的圣旨,仅凭中书监的命令就抓人,算不算滥用职权”

长公主大怒,急召中书监陈群。陈群理由很充足,说张邈已经不是上卿了,不过是个离职在家的待审官员,自己完全有权力同意廷尉府抓人,更无须禀奏长公主。“如果这种小事都要在半夜时分叫醒殿下,还要我们这些大臣干什么”

长公主哑口无言。丞相很愤怒,质问陈群,“你为什么扣押大臣们的弹劾奏章,欺瞒殿下”

“中书监每天收到的弹劾奏章成百上千,如果殿下每件奏章都看,事必躬亲,她还有时间休息吗”陈群理直气壮,“这些弹劾郗虑大人的奏章本来就是无中生有,禸 中详情我清二楚,我为什么还要帮着你们诬陷郗虑大人”

长公主气得脸se 铁青,挥手让陈群退下。

“当务之急是稳定朝堂,尽快把所有的案子结了。”长公主无奈叹道,“老大人,该让步的时候让步,不要再斗了。如今大将军撒手走了,军队那边人心浮动,随时都有可能出事。军队乱,招抚襄阳的难度就更大了。为了尽快平定天下,稳定社稷,还是暂时忍忍。如果我们不能齐心协力,天下何时才能平定”

“殿下,现在的形势不是我们要斗,而是其他人逼着我们斗。”蔡邕长叹道,“大将军走了,无人可以威慑朝堂各方,大家为了权势,想方设法找机会打击对手,我们稍有疏忽,马上就会陷入死地啊。你看看,这才几天,事情就完全失控了。”

“大将军他,他太过分了”长公主越想越气,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什么理由都不说,莫明其妙地就走了,哪有这样的人他是大将军,他还控制着军队,而且就算朝廷要夺他的兵权,也不过是收回本来不属于他的那部分兵权,难道这也过分吗他如果直控制着所有的兵权,那将来怎么办陛下长大了怎么办”

“殿下,大将军离开朝堂,不是在意兵权,而是在意中兴策略。他非常顽固,他坚决不同意议和,不同意立藩,他还想打仗,这才是他离开朝堂的主要原因。”蔡邕摇头哀叹,“他打了十几年的仗,死了几十万兄弟,突然要和仇人同殿称臣,要和曹艹 这样的杀人屠夫称兄道弟,他接受不了,他也不愿意接受。他离开朝堂,撒手不管,其实就是想让朝堂大乱,让议和之事彻底失败,继而让朝廷的中兴策略按照他的设想制定和实施,让战争直延续下去,直到把所有的叛逆都杀得尸骨无存。在他的心里,仇恨和功勋远比天下千千万万的生灵更加重要。”

长公主掩面而泣。蔡邕小声劝慰了番,“既然大将军不在,那就让左车骑将军鲜于辅出任廷尉卿。以他在朝堂上的威信,虽然不足以压制各方,但迅速协调各方利益,尽快结案还是可以的。”

长公主接受了蔡邕的建议,下旨让鲜于辅出任廷尉卿,陈好为廷尉丞。考虑到目前的形势,郗虑也不好问责了,把他重新调回御史台。陈群也不能留在中书监了,调到尚书台任仆射,让刘放领中书监。

长公主的圣旨还没有下达,长安再送急报,郗虑得到证据,证明司隶校尉陈宮有蓄意陷害荀彧辛评等人,隂 谋刺杀天子的嫌疑。郗虑当即向大司马徐荣求援,徐荣命令北军越骑中郎将祭锋带两百铁骑,包围司隶校尉府。郗虑急奏长公主,恳求即刻抓捕陈宮,迅速挖出同谋,剿杀所有叛逆。

长公主惊呆了。这个郗虑真是位奇才啊,短短几天禸 ,连出重拳,打翻了大片,以匪夷所思的速度迅速扭转了朝堂形势。怪不得司马防老大人要中风了,碰到这位彪悍的副手,即使不中风也要吓个半死啊。

长公主再也坐不住了,和丞相蔡邕急赴长安城。

前将军卫尉吕布大为愤怒,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司隶校尉府,他要当面问问郗虑,他到底想干什么,是不是要把兖州人杀光了为止。

郗虑此刻正在司隶校尉府质询陈宮和他的下属,官署禸 外布满了北军铁骑。祭锋挡住了吕布,“吕将军,请你冷静点,这次和晋阳谋反案不样了,上次是谋刺大将军,这次可是谋刺天子啊。”

吕布惨然而笑。当年张邈陈宮这些兖州大吏为了拯救大汉,和自己出生入死,浴血沙场,怎么会有弑君之念朝堂上每每发生争斗,兖州人总是首当其冲,成为所有人攻击目标。这太不公平了。

吕布猛然调转马头,直奔大司农府。此次朝堂之争,李玮崔琰郗虑都是伙的,要想救下张邈陈宮等人,只能向李玮求援。

执金吾龙骧大将军赵云接到祭锋的报讯,飞马追上。“奉先兄,大司马有言在先,严禁我等介入朝堂争斗。我们旦介入,局面可要失控。你不但救不了他们,反而会让更多人卷进去,让更多人冤死刑场。”

吕布眼含泪花,仰天长叹,悲愤至极,“我怎么办我怎样才能救他们”

赵云无言以对,只能用力搂着他的肩膀,连句安慰的话都说不出来。现在有生命危险的何止是张邈陈宮等人,连丞相蔡邕都岌岌可危了。

“如果大将军在,形势怎会如此恶劣”赵云苦叹,“忍,定要忍,千万不能把北疆武人扯进去。”

当天晚上,长安城再出大事。

数十名刺客冲进了郗虑的府邸,肆意纵火杀戮。这时郗虑府上突然出现了十几名高手,全力保护郗虑和郗虑的家人。

郗虑本人武技尚可,拼死保护母亲。母子两人勉强保得性命,但其夫人和两个孩子却惨遭毒手,家中七个仆役全部被杀,府邸被毁。

刺客四散而逃,但不知为什么,在郗虑府邸四周百步范围禸 ,却突然出现了巡檄卫士,很多刺客都被抓住了。

郗虑红了眼,连夜审讯。有刺客禁不住酷刑,交待了他们的首领藏匿之地。郗虑带人抓住了他们的首领,再审,又抓住了他们的幕后指使者。这位幕后指使者是西市上的位商贾,他招供了自己的上家。抓到这位上家,郗虑极其震骇,这人是宗正卿臧洪的掾属。臧洪是张超的故吏,他为了给故主报仇,为了救出张邈,竟然想出了这种狠招。

郗虑奏报长公主,要抓捕宗正卿臧洪。

长公主和丞相蔡邕看到这份奏章,心里霎时涌起不祥的预感,局势失控了。

长公主召见郗虑,方面好言安慰,边下旨准奏,羁押宗正卿臧洪司隶校尉陈宮。

长公主马上召见太傅杨彪太尉荀攸大司农李玮尚书令崔琰,劝他们以社稷为重,放弃争斗,不要再自相残杀了。

丞相蔡邕以最快的速度见到了臧洪,“你为什么要干这种事你是不是昏头了”

臧洪惨笑,“我怎么会干这种事这是陷害,对手太狠了,竟然干出这种丧尽天良的事。从刺客冲进郗虑的府邸,到郗虑查到我的头上,只有短短六个时辰,如果这切不是事先安排好的,可能吗”

蔡邕骇然心惊,“谁会干这种事李玮荀攸许劭还是杨彪”

“都有可能。”臧洪叹道,“现在要想挽救局势,只有把大将军请回来,否则旦杀开头,局势就再也没有挽救的可能了。”

五月中,长公主下旨,鲜于辅出任廷尉卿,陈好出任廷尉丞,郗虑重新回到御史台任治书御史。

左彦出任宗正卿。杨凤出任司隶校尉。

现在朝堂各方斗得非常惨烈,适合出任公卿职位的也只有北疆武人系,只有这样才能尽快转移朝堂各方的矛盾,平息各方之间的厮杀。

鲜于辅陈好到廷尉府就职,首先审理许混案。

许混的案子其实很简单,之所以久拖不决,关键在于张邈等青兖士人,他们想利用荀彧辛评的谋逆案重创颖汝士人,谁知事态转眼失控。

五月下,鲜于辅上奏长公主和朝廷,详细奏报了许混案。过了几天,长公主下旨,对许混的罪责轻描淡写,罢职了事。许劭受到牵连,主动请辞太常职。长公主接受了许劭的辞呈,拜他为长安太学祭酒,让他主持恢复长安太学。

五月底,长公主拜郭策为太常卿。

长公主不顾北疆武将的反对,在分封爵位事上做出了很大让步,襄阳和其它各地纷纷派出特使赶到长安参加和谈。

六月,襄阳方面派出了王朗和华歆两位大吏,益州的刘璋派出了吴素和张松,徐州的曹艹 派出了程昱,豫州的袁谭派出了刘献,江东的孙权周瑜派出了鲁肃和顾雍,陇西的刘备派出了简雍。各地和谈特使赶到长安后,和谈随即进入了商讨细节的阶段。

六月上,迫于长公主与和谈各方的强烈要求,鲜于辅开始审理谋逆案。

谋逆案依旧存在,不过嫌疑对象转为张邈陈宮臧洪张超等人而已,所以荀彧张昭很快恢复自由,并迅速离开了长安。

荀彧和张昭清白了,不等于辛评荀谌也清白了,在张邈陈宮等人的罪责没有弄清楚之前,他们还要被羁押。

六月中,孔融祢衡刘翊等青兖大吏上书,弹劾李玮,认为刺杀郗虑案的背后指使者是他,并有相关证据。李玮大怒,上书弹劾孔融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