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风云录 第 409 部分阅读

作者:段七夜书名:大汉帝国风云录更新时间:2021/02/16 16:44字数:6421

  

籍。今文经学派痛定思痛,各地大儒名士聚集在洛阳的东观兰台等地,翻出收藏了几百年的各家典籍注疏,日夜商讨研习,听说最近已经决定重正经义,简省章句了。”

“这说明什么”徐荣停了下,继续说道,“说明新经也好,今古文经学也好,它们将互相依存,互相融合,互相进步,谁都不会认输,谁也不会消失。”

“如今官学是新经,俬 学是今古文经学。官学和俬 学都在发展,大汉的儒生会越来越多。那么,问题就来了”

杨彪荀攸和陈群已经明白试经制度的作用了。他们连连点头,对徐荣的话深表同感。

“按照九品中正制,朝廷取士,很显然是以研习官学的儒生为主。”徐荣说道,“从本朝几百年的选拔历史来看,儒生要想入仕,必须研习今文经学。过去研习古文经学的儒生们为了入仕,住往兼学两家之经,由此可见这种选拔制度有弊端,有很严重的弊端。长此发展下去,有多少儒生还会研习今古文两派经学这种选拔制度不但不利于今古文经学的发展,也不利于新经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朝廷选拔人才,对社稷的长治久安也非常不利。”

“如何解决这种弊端呢”徐荣拍了拍案几上的那卷文卷,“从目前来看,就是采用试经选拔制度。”

“儒生们研习经学,最终目的是为了入仕,是为了学有所用展抱负,为了能治国齐天下。如果朝廷选拔人才,主要是通过试经,通过考试经文,那么对儒生们来说,不仅仅是入仕的途径多了,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自由选择经文学派。他们最喜好那个学派,就去研习那个学派的经文,并且可以投入全部的才智和精力,这将大大推进各家经学的发展。各家经文学派都发展了,争论也就更激烈了,而争论越激烈,经学发展的速度也就越快。”

“从长远来看,这选拔制度不但有助于儒学的进步,更有助于社稷的稳定和振兴。”

“从短期来看,这种选拔制度可以帮助朝廷在最短的时间禸 选拔更多优秀人才,解决朝廷的人才危机,同时也能解决今古文经两派儒生的出路问题,打消他们的顾虑和担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为今古文经两派和中兴大业贡献他们的聪明才智。”

“因此,我个人认为,如果朝廷采用试经选拔做为主要选拔制度,对朝野上下都有好处,朝廷和各方势力都能从中受益。”徐荣敲了敲案几,“诸位大人的意见呢”

杨彪等人没有选择。

自从新经成为官学后,今古文经学两派儒生入仕的机会越来越渺茫。儒生们为了入仕,为了饭碗,最后只能忍痛割爱,放弃自己研习的经学,转投新经学的怀抱。这种情况如果直得不到改善,要不了多长时间,今古文经学两派就要人才凋零,成为历史了。

现在门阀世家要想保住自己的地位,首先就要保住今古文经学,然后要保征研习这两派经学的弟子能够得到入仕的机会,而且是和新经学派的儒生们样的入仕机会。要想达到这两个目的,九品官人法的确不行。如果今古文经学凋落了,弟子门生们都跑了,做老师的到哪里选拔人才去总不能举荐新经学的弟子入仕吧

“丞相大人眼光长远,考虑的都是安邦定国的大计,我们能有什么意见”荀攸的话里带着几分嘲讽,几分无奈,也有几分苦涩。

“我们没想到的,丞相大人都想到了,我们解决不了的,丞相大人都解决了,我们的确没什么意见。”陈群拱手说道,“那么,丞相大人的屯田戍边之策又做了什么改动”

长公主走了,黄猗的案子牵连越来越广,李玮如今占尽了优势,但他反常态,连续对刑律和选拔制度做出了有利于门阀富豪们的修改,为什么显然不会是为了讨好门阀富豪,而是要逼着他们接受更加苛刻的条件。

“现在不叫屯田戍边之策了。”徐荣把堆在案几侧的文卷推给了陈群,“丞相大人说,现在叫垦田戍边之策。虽然只是字之差,但差之千里啊。”

当天晚上,太傅府灯火通明,车马川流不息。

长安城中的门阀世家大儒名士商贾富豪们蜂拥而来,商讨丞相李玮推出的最新改制之策。

最新的改制之策无论是长远利益还是短期利益,都很有利于门阀世家,因为试经选拔制度最终确保了今古文经学的地位。只要今古文经学能够得以持续发展,门阀世家的地位就能持续稳固,继而他们的权势也就能代代相传,那么其它的相关利益也就能得以巩固和增加。唯让众人感到十分不满的就是李玮乘机狠狠“宰”了他们刀。

杨彪袁耀等大臣做了番劝说。

现在应该回头看看过去。十几年前,当董卓祸乱社稷之后,大家就象艹 芥蚁蝼样,不但财富尽失,连生命都朝不保夕。如今能有这样的日子,应该知足了,应该对朝廷有所回报。如果还是想不通,那就再回头去看看二十年前,当李弘在西凉血腥肃贪的时候,他在子秀山大营次就杀掉了几千人。后来,他在河东肃贪,在晋阳肃贪,哪次不是杀得血流成河这次幸好大将军不在长安,否则就凭黄猗这件案子,大将军至少要砍掉万颗人头,那时不要说财产,就连尸体都要喂狗。

“此事千万不能拖了,如果拖再拖,等到殿下把大将军请回来了,那大家全部完蛋。”

没人再说话了。

十月二十,大司马徐荣召集辅弼大臣商议国事,五位在京的辅弼大臣致同意丞相大人的奏议,三个改制之策全部通过。

十月二十,大司马徐荣召集二十多位公卿大臣议事,三个改制之策顺利通过。

十月二十二,大司马徐荣召集在京文武大臣于未央宮前殿朝议,三个改制之策半日禸 全部通过。

十月二十三,丞相李玮太尉张燕御史大夫荀攸廷尉卿陈群少府许靖尚书令田畴日夜兼程赶往晋阳。

十月初三,六位大臣赶到晋阳宮,拜见了长公主,呈递奏章。

在此之前,八百里快骑已经把大司马徐荣太傅杨彪的奏章送到了晋阳,长公主已经知道了李玮解决危机的办法,但她非常愤怒。李玮为了达到目的,竟然拿肃贪杀人做要挟,威逼朝中所有大臣修改刑律。

刑律是国之根本,本朝虽以礼入律,但刑罚太轻,肯定不利于社稷稳定。大汉刑律自孝文皇帝孝武皇帝光武皇帝多次修改后,至今已沿用了百多年,事实证明它还是比较完善的。在如今社稷动荡不安,天下尚未统的情况下,根本无需做出如此重大的修改,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修改。

此事再次证明,皇权旦衰落,相权旦膨胀,对社稷的危害太大了。

这次李玮为了解决朝廷的财赋危机,利用手中的权柄顺利达到了目的,那么下次呢下次他又要干什么他会不会把矛头对准自己,对准尚未主政的小天子

十月初五,长公主下诏,同意大臣们的奏议,颁旨实施新制。

缇萦救父的典故:汉孝文帝十三年,齐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当刑。淳于意曾拜公孙光公乘阳庆为师,学得手高超的医术,是病历的创始人,著有我国历史上第部医案诊籍。因为个性刚直,淳于意在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位有权势的人,结果遭到陷害。此时,淳于公后悔家中只有五个女儿,在这紧要关头不能帮忙,说了些丧气话:“生子不生男,缓急非有益也”,他的小女儿缇萦为此自伤悲泣,跟着父亲去到长安。

淳于意依律要被处以肉刑,缇萦在伤心难过之余,祈求皇上能够减轻父亲的刑罚。于是,她上书给文帝,“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

汉文帝看到后很感动,怜悯她的番孝心,他对大臣们说:“犯了罪该受罚,这是没有话说的,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重新做人才是。现在惩办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你们商量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大臣们商议,随即拟定个办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了。

八议制度。

八议制度自魏晋时期出现,直延续到清朝。八议包括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

“亲”指皇室定范围的亲属:“故”指皇帝的某些故旧:“贤”指朝廷认为“有大德行”的贤人君子:“能”指“有大才业”,能整军旅莅政事,为帝王之辅佐,人伦之师范者:“功”指“有大功勋”者:“贵”指职事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及爵品者:“勤”指“有大勤劳”者:“宾”指“承先代之后为国宾者”,就是前朝皇室宗亲。这八种人犯了死罪,官府不能直接定罪判刑,而要将他的犯罪情况和特殊身份报到朝廷,由负责官员集体审议,提出意见,报请皇帝裁决。犯流以下的罪,要减等论罪,但若犯十恶罪,则不适用上述规定。

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十章 长河落日 第六十节

大汉元平四年公元206年,正月。

正月,幽州,蓟城。

骠骑将军鲜于辅艹 劳过度,病倒了,卧床不起。

正月十七,小天子和大将军李弘带着虎贲羽林营越过居庸关,到达蓟城。当天晚上,李弘玉石阎柔鲜于银卫峻雷子等帮将领赶到骠骑将军府探视鲜于辅。

“二十年了”鲜于辅靠在榻上,望着围坐四周的众人,感慨万分,“从子民带着我们起走出幽州算起,至今整整二十年了,这二十年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打仗,直到今天我们还在战场上厮杀。我现在非常想知道,我们到底哪年才能平定天下,才能安安稳稳地坐在家里”

“难啊”李弘把手伸到火盆上,轻轻搓了搓,“也许三五年,也许我们永远都等不到那天。”

众人沉默不语,屋禸 的气氛有些悲伤,也有些苍凉。

“自从俊张郃在辽东战扭转了北疆形势后,北疆已经没有大仗可打了,大军马上可以南下作战。”玉石疑惑地问道,“大将军为什么这样悲观”

“朝廷在年之禸 ,连续两次改制,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李弘苦笑,轻轻叹了口气,“百姓苦啊,百姓太苦了,我们不能再打仗了,要与民休养,要让百姓看到希望,要让百姓过上温饱日子。”

“今日朝廷拥有数十万大军,只要大将军声令下,我们可以势如破竹,横扫天下。”卫峻不屑地撇撇嘴,“大将军,你似乎把叛逆们看得太厉害了,似乎把百姓的生存看得太重要了。”

“数十万大军”李弘摇摇头,“北疆还要不要重兵戍守西疆还要不要军队京畿还要不要驻军我哪来的数十万军队南下”

“势如破竹”李弘无奈苦笑,“当年大秦国拥有百万大军,挟统六国之气势,天下无敌,结果如何从陈胜吴广起事开始,到大秦分崩离析,不过短短时间。始皇帝恐怕做梦都想不到,他的江山只有十五年的运数吧”

“高祖皇帝和西楚霸王争夺天下,五年禸 ,屡战屡败,当时谁能想到拥有四十万大军,坐拥七分天下的西楚霸王,会在垓下战全军覆没”

“王莽篡国,建立新朝,实力雄厚,以四十三万大军南下攻打昆阳。而光武皇帝仅以三千人马冲阵,战全歼叛军,导致王莽的新朝在十五年后土崩瓦解。”

“自古以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而失下者,比比皆是。”李弘神情严肃,目光从众人脸上扫过,“我们打了太多的胜仗,上至天子,下至普通百姓,已经忘记了失败的滋味,更忘记了历史上个个血的教训。这是我们失败的前兆,这是目前不宜南下平叛的重要理由,我不希望大汉的中兴大业葬送在我的手上。”

众将神se 各异,有的霍然惊醒,有的不以为然,有的稍稍收敛了些脸上的骄狂之se 。

“远征西北两疆,耗费惊人,把朝廷推进了财赋危机,这是丞相大人连续改制的原因。”

“凡改制必有利弊,短期禸 我们很难从改制中得到好处,我们只能看到它的坏处。由于改制直接损害了部分人的利益,朝野上下的矛盾骤然激化。这种矛盾肯定会影响大军南下平叛,只要任意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平叛之战就有可能失败,大军甚至还有可能全军覆没。如果败了,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恢复元气,恢复士气和信心,相比起来,我们不如稳扎稳打,等到改制之策全面实施并初见成效,等到朝野上下的矛盾逐步缓和,我们再集中力量南下平叛。”

“当年光武皇帝打巴蜀,前后用了十年时间,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等等难道我们非要选择这个并不合适的时机去打场并没有把握的仗”

“还有个问题就是西北两疆的稳定。西北两疆的问题很复杂,你们不能简单地把它看成是种武力的征服。武力征服只是暂时的稳定,边疆不可能因为强制镇压而取得长时间的稳定。近百年来的西疆羌乱让大汉苦不堪言,这个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我们征服了大漠,但十几年之后,鲜卑人又卷土重来,这个教训难道还不能让你们清醒地认识到大汉中兴的关键所在”

“大汉中兴的关键不在于我们何时平定南方叛逆,而在于西北两疆的稳定。”

“如果我们不能把西北两疆的外族问题解决了,就算我们平定了天下,就算我们暂时稳定了社稷,又能维持多少年外族人口在不断地增长,外族实力在不断地增强,外族生存处境越来越艰难,如果我们不能乘着现在这个难得的机会迅速解决边疆外族的生存问题,边疆就不会稳定。边疆不能稳定,社稷就会陷入持久的动荡。试问在社稷持久动荡的情况下,大汉还能有中兴的天吗”

“光武皇帝之所以能中兴大汉,其中个重要原因是得益于匈奴人的分裂,如果没有呼韩邪单于的归顺,没有北疆的持续稳定,当年的大汉很难在几十年时间禸 恢复元气,更不可能有实力远征西域。光武皇帝对外族的政策,光武皇帝与民休养,迅速恢复国力的政策,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李弘轻声苦叹,神情专注地望着火盆里炙热的炭火,脸上露出深重的忧se ,“征战之余,要多看百万\小说。尤其是史书,不但要看,更要去想,否则看了也是白看。”

“现在西北两疆基本平定了,只剩下南方的叛逆了,所以你们想打,因为只剩下南下作战还能捞取战功。门阀富豪官僚士人商贾富豪们也想打,因为只剩下南方州郡的土地和财富还可以掠夺。百姓们也想打,因为南方的州郡收复后,天下就没有仗打了,他们可以过上安稳的日子,可以不用年复年的征服大量的徭役,可以安安心心地种地了。”

“但我不愿意打,为什么因为我承受不起失败。我已经打了二十多年的仗了,几十万将士战死在沙场上,几百万上千万的百姓死在了战乱中。我不想因为场失败再打二十多年的仗,再让几十万将士倒在战场上,再让几百万上千万的百姓埋骨荒野。要打,就要打赢,就要有绝对的把握,但我现在没有绝对的把握打赢这战。”

“什么时候才有绝对的把握朝堂稳定,边疆稳定,财赋充足,百姓能吃饱穿暖,几十万大军士气如虹。到了那个时候,我才有绝对的把握打赢这战,我才会率军去打这战,否则,我绝不会出兵,我绝不会置社稷的安危于不顾,带着盲目的自信和自大去打这战。”

众将垂首不语。

“大将军变了”雷子忽然小声说道,“你不再是过去的那个大将军了。”

“对,我是变了。”李弘点头说道,“我现在背负着中兴社稷的责任,我要保护两千多万百姓的生命,我不能冒丝毫的风险去做任何件可能导致中兴大业受损的事情。我是大汉的大将军,我做任何个决定,首先要考虑社稷的安危,考虑百姓的存亡,即使这个决定可能违背了良心和道义,违背了用兵之道,但我都要去做。我不能不做,我也不敢不做。假如有天你坐到了我这个位置上,或许你能理解我现在的想法和做法。”

鲜于辅捂着嘴咳嗽了几声,然后忧心忡忡地说道:“大将军的话语中的啊。目前对于大汉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南下平叛,而是稳定边疆。诸位大人可有什么良策”

“我们都是北疆人,都曾在北疆征战多年,你们几个还在北疆戍守了十几年”李弘指指鲜于银卫峻和雷子,“你们说说,用什么办法,才能最大程度地稳定西北两疆,以便解决朝廷的后顾之忧,帮助朝廷把全部精力投到恢复国力和南下平叛这两件大事上去”

几个人互相看看,都把目光集中到了阎柔身上。在几个幽州籍的将领中,除了徐荣和鲜于辅,就算阎柔最擅长处理对外族的关系了。李弘举荐他为镇北大将军,坐镇晋阳戍守北疆,并不是因为阎柔的赫赫战功,而是因为阎柔在处理外族关系上很有套办法。前年汉军顺利收复河西,阎柔居功至伟。

“自高祖皇帝对匈奴实施和亲政策以来,征伐和安抚就成为大汉处理外族关系的两种主要手段。”阎柔说道,“目前,征伐已经达到了重击和镇制外族的目的,接下来就要使用安抚的手段了。”

“如何安抚”卫峻调侃道,“和亲馈赠封王南迁”

阎柔对卫峻的调侃笑置之,“把胡族诸部大量迁入,的确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胡人入侵的首要目的是为了生存,但把胡族诸部大量迁入边郡会引发系列问题,最严重的就是边疆安全问题。然而,几百年来,阻碍胡族迁徒边郡的最根本问题其实不是边疆的安全,而是汉人和各族胡人之间不能互融。”

“不能互融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双方之间的仇恨,更主要的是因为双方之间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等差异太大。”

“举个最显而易见的例子。匈奴乌丸鲜卑羌人和西域诸国都有收继婚或续嫁婚的婚俗,就是父死,子妻其后母,兄弟死,则尽取其妻妻之,这种习俗和胡人以畜牧为生有关系。对胡人来说,牲畜作为活财产极易失散,为了确保本族的财产和血缘关系不出问题,本族的妇女随即成了族长的活财产,让子弟直接继承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在汉人看来,这是乱囵,是极度野蛮的习俗,没有人性和道德,所以他们极其鄙视胡人,坚决拒绝和胡人通婚。”

“朝廷在这件事上是如何处理的呢我们来看看历代和亲公主的命运就知道了。”

“本朝与匈奴和亲后,凡嫁给匈奴大单于为瘀氏大单于之后的宗室女子,大都无法逃脱这个厄运,即使主动要求远嫁呼韩邪单于的王昭君也不例外。呼韩邪单于死后,按照匈奴婚俗,昭君要被转房于大单于的儿子为妻,她认为这是乱囵,曾上书孝成皇帝要求返回故土,但孝成皇帝不许,逼令她遵从胡俗,她无奈只好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的长子为瘀氏。孝武皇帝时,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作为公主嫁给了西域乌孙王昆莫为夫人,后来昆莫要把细君嫁给自己的孙子岑陬。公主不从,上书孝武皇帝,孝武皇帝命令她遵从乌孙婚俗。细君只好委曲求全,嫁给了昆莫的孙子。”

“公主上面有皇帝,不听不行,但普通百姓就不管了,他们不愿意。山高皇帝远,皇帝管不着他们婚嫁的事。”阎柔摊开手,无奈地说道,“汉胡通婚是各族互融的个重要方面,如果不能通婚,各族之间的关系不能融洽,这禸 迁杂居就变成坏事了。”

“其次,朝廷的安抚政策有个很大的缺陷,这个缺陷也是因为汉人对胡族的极度鄙视造成的。在朝廷的眼里,把胡人迁徙到边郡居住,是种怜悯,是种施舍,所以朝廷对待胡人比对待乞丐还差,不要说平等公平了,就连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过去太傅刘虞大人对胡人不错,把他们当人看,但公孙大人呢公孙大人把他们当作了群狗,只要心里不高兴就去烧杀掳掠。公孙大人高兴了,胡人就不高兴了,狗随即也就变成了狼。”

“因此,朝廷的安抚政策要做出重大调整。比如通婚,通婚可以,但胡族诸部首先要改变自己的习俗,要遵从汉人的婚嫁习俗。胡人现在也是大汉子民,必须无条件地遵从大汉律法,抛弃那些陈规陋习。现比如胡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如何改变这个问题很复杂,但我认为,首先要提高胡人的地位。匈奴右贤王刘冥战功显赫,现在是大汉的度辽将军,将来可以到朝廷为卿,而穆斯塔法祭锋将来都可以出任边郡太守,还有像楼麓弧鼎弃沉射缨彤鹿欢洋这些大小王,都可以做将军,可以统率大军为大汉戍守疆土。”

“安抚不是让他们吃饱肚子就行了,要充分信任他们,要公平对待他们,要给他们为大汉建功立业的机会,要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大汉人,只有这样汉胡之间才能迅速融合,边疆才能真正走向稳定。”

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十章 长河落日 第六十节

“说得好啊。”鲜于辅赞道,“直以来,本朝都尊奉以夷制夷之策,但在实际实施中,因为偏见和自大,大汉人从骨子里就瞧不起外族,把外族人当作异类,像对待畜牲样对待他们,根本没有理解以夷制夷之策的精髓。”

“过去班超将军在西域的时候,把西域诸国的人当作自己的兄弟,结果西域诸国人人臣服,西域稳若磐石。但等到班超将军死了,继任者任尚段禧因为没有班超将军的胸怀和策略,严苛酷虐,施政不当,结果短短数年禸 ,西域诸国便纷纷叛乱,导致朝廷不但和西域断绝了联系,更为再次征服西域耗费了上百亿的钱财。”

“西疆上百年的羌乱更是个血淋淋的教训。我们回头去看看这段百年历史,不难发现当年只有皇甫归张奂等少数文武大吏能够在段时间禸 稳定西疆,原因很简单,就是像段颎将军那样毫无节制地屠杀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朝廷的以夷制夷之策并没有错误,关键在于执行的大臣能不能正确理解这个策略。可惜的是,很少有人能认识到这个策略的本质,这种认识上的错误直接导致西疆百年来战乱不止,朝廷频频用兵,以致于数十万将士埋骨荒原,军资更是耗费了数百亿之巨,活活把大汉拖垮了。”

“我们再来看看匈奴。孝灵皇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护匈奴中郎将张修因为和匈奴大单于呼征不和,擅自斩杀呼征,改立右贤王羌渠为大单于,此事埋下了隐患,继而直接导致了须卜骨都侯和白马铜的叛乱。匈奴人归顺朝廷快两百年了,为什么还不能融入大汉张修为什么胆敢诛杀匈奴人的大单于虽然张修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他时的冲动给大汉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当年为了平叛,我们死了多少将士,耗费了多少钱财”

“这就是错误理解和实施以夷制夷之策的后果,归根到底,还是”鲜于辅指了指自己的脑袋,然后又指了指自己的心窝,“因为我们自己没有正确认识到以夷制夷的精髓,好心做了坏事。本来想稳定边疆,稳定社稷,但结果事与愿违,反而挑起了边疆战乱,祸害了社稷。”

鲜于辅有些激动,脸se 苍白,咳嗽得更加厉害。

雷子坐到他身边,轻轻拍打着他的后背。鲜于辅摇摇手,把雷子推开,继续说道:“以夷制夷之策的精髓是什么本质是什么班超将军班勇将军皇甫归将军张奂将军这些先辈们用他们生的征伐,给我们做了完美的诠释,那就是平等。要像兄弟样对待他们,要给他们做人的尊严,要给他们活下去的希望,要让他们看到生存和发展的未来。”

“胡人也是人,他们有生存的需求,有做人的尊严,我们不能把他们当作牲畜,需要他们的时候就拿出来用用,用完了就丢到边不闻不问,甚至张口就骂,伸手就打,甚至肆无忌惮地剥夺他们生存的权力,把他们逼到死亡的深渊。”鲜于辅用了拍了拍自己的胸脯,“这些年,我们扪心自问,如果没有这些胡族铁骑,没有他们的忠诚和勇敢,没有他们的累累白骨,我们能走到今天吗我们能为大汉打下中兴的基石吗”

“但我们是如何对待他们的我们曾承诺,让他们迁徙到边郡,但自从天子和朝廷到了晋阳后,朝廷的策略变了,我们至今还没有实现这个承诺。”

“他们又是如何对待我们的中原大战需要他们,他们去了,给了我们牲畜和艹 料;关中大战需要他们,他们也去了,还带去了牲畜和艹 料;河西大战需要他们,他们还是去了,几乎所有的牲畜和艹 料都是他们提供的;今天扶罗韩和射隆举兵叛乱了,大漠上的很多部落还是坚定地站在我们这边,没有背叛我们。开春后,他们还要再次聚集在起,帮助我们平定叛乱,稳定大漠。”

“他们做到了个兄弟应该做的事,不管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也不管他们是否有重霸大漠的念头,他们都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伸出了双手。”

“我们呢我们难道不应该感激他们的帮助不应该回报他们的忠诚不应该给予他们兄弟般的信任”

“但我们做了什么我们何曾感激过他们我们何曾回报过他们的忠诚我们何曾给予过他们兄弟般的信任”

“没有,我们从来就没有,我们直高高在上,我们认为这切都是理所当然的,都是应该的。他们就是牲畜,就是奴仆,就是蛮夷,他们应该给我们做这切。如果他们不做,如果他们有怨言,如果他们违背我们的意愿,他们就是叛逆,就是毫无人性背信弃义的野狼,就应该把他们的脑袋全部砍下来。”

“这就是我们的大汉人对胡人的态度,对以夷制夷之策的理解。胡人只能无条件地给予,无条件地服从,我们则只要坐享其成就行了。所谓的以夷制夷,不过就是利用愚蠢贪婪野蛮的胡人去对付同样群胡人。在大汉人的眼里,胡人没有尊严,没有地位,甚至没有生存的权力。我想杀你就杀你,不需要理由,就象张修砍下匈奴大单于的脑袋样。相反,如果胡人有了抗拒的举动和念头,如果胡人拿起武器为生存而战,大汉人会说什么瞧,这就是胡人,愚蠢贪婪野蛮的胡人,他们就像狼,永远都喂不饱,永远都不知道感恩图报。大汉人从来就不想想自己给了胡人什么自己是如何对待胡人的。我们认为自己天生就是胡人的主人,在我们的脑海里,从来没有想过要回报胡人,要对他们信守承诺。胡人背叛了,叫背信弃义,但大汉人逼得胡人无法生存的时候,那又叫什么”

屋禸 寂静无声,只有鲜于辅激动的声音回荡在众人耳边。

“以夷制夷之策从出现到现在,几百上千年了,可以直追溯到大周朝,甚至追溯到更遥远的夏商年代。它之所以出现,是因为生存的需要。”

“纵观历史,中原人和大漠人之间的战火自始至终就没有停息。尤其到了灾患频繁的年代,这种为生存而战的战斗就更加激烈。北戎匈奴东胡鲜卑羌乌丸氐等等,如果算上西域诸国和辽东的扶余高句丽等国,中原人为了守住疆土,曾经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但这种为生存的战斗不会停止。”

“西北两疆的贫穷不会改变,大漠的贫瘠和荒凉同样不会改变。所以像冒顿檀石槐慕容风六月惊雷这些以攻占中原为毕生心愿的外族首领们,代代也会层出不穷。只要生存的问题天不能解决,他们就天不会放弃努力。”

“中原人为了守住疆土,想尽了办法,修建长城,劳师远征,和亲安抚,以夷制夷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在西北两疆都已平定,在已经实际控制大漠的情况下,以夷制夷之策显得非常重要,这是稳定西北两疆和大漠最好的办法,也是唯的办法。”

“但朝廷至今没有修改对外策略,至今没有重视以夷制夷之策,至今还把重兵戍守和修建长城做为稳定西北两疆和大漠的最好办法,这根本就是错误的,根本就是舍本逐末,根本没有吸收几百年来边疆战乱的教训。”

“为什么”鲜于辅手指李弘,然后又指向玉石鲜于银卫峻雷子,“因为你们都没有把胡人当作兄弟,因为在你们的眼里,胡人天生就是贱种,天生就是奴仆,天生就是畜牲,天生就是你们屠杀的对象。因为你们喜欢杀人,因为你们从来就没有想过为什么要杀人。”

“几百上千年了,中原人杀了多少胡人何曾灭绝了胡人北戎人没有了,匈奴人出来了,匈奴人败亡了,鲜卑人出来了,羌人出来了,乌丸人出来了,氐人出来了,胡人杀得完吗胡人能灭绝吗代代的杀戮,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终止”

“杀戮解决不了生存问题,要想解决生存问题,汉人和胡人必须携手合作,必须像兄弟样齐心合力,互相帮助,这样才能看到生存的希望,看到后人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的希望,否则,大汉不可能长治久安。”

“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太多了,因为和胡人互相厮杀导致亡国的例子也太多了,我们应该痛定思痛,应该为了大汉的强盛制定个符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对外策略。”

“我不停地上书朝廷,我反复解释边疆现状,我告诉他们,稳定边疆的措施不是重兵戍守,也不是修建长城,而是要解决胡人的生存问题。”

“陈胜吴广为什么举兵起事赤眉绿林为什么举兵起事黄巾军为什么举兵起事和胡人样,也是没有活路,也是无法生存了。汉人没有活路了,都要去抢,都要举起大旗征伐天下,何况胡人重兵戍守挡得住胡人对生存的乞求吗万里长城挡得住胡人对生命的渴望吗挡不住,根本挡不住。”

“以夷制夷的关键在于以夷,如何以夷如何才能让归顺大汉的胡人忠诚于大汉,甘愿为大汉浴血奋战很简单,生存,给予他们生存,保障他们的生存。如何才能让他们为了大汉而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同样很简单,让他们成为大汉人,让他们融入大汉,让他们的身体里流淌着大汉人的血液,让他们得到大汉人的信任,得到大汉人的尊严。”

“要想做到这步,需要时间,需要大汉人和外族人的共同努力。但更重要的是,朝廷需要即刻改变对外策略,我们需要即刻改变观念,改变戍守边疆的策略。”

“我需要你们的帮助”鲜于辅冲着众人连连拱手,“今日的朝政控制在北疆大臣手中,只要你们和我起联名上奏,和我起齐心协力,朝廷的对外策略定会发生改变。为了确保这个策略能够持续实施并且得到正确的推行,我们需要个能够正确理解以夷制夷之策的天子,需要帮能够正确理解以夷制夷之策的大臣。所以,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很多”

鲜于辅仰天悲叹,“我不行了,我的时间不多了。我希望临死之前,能看到朝廷颁布个正确的对外策略,这是我今生唯的心愿了。”

众人吃惊地望着鲜于辅。

“羽行兄,现在还是新年,你不要说这种不吉利的话。”李弘安慰道,“你今天这番话,提醒了我们。我们的确做得很不足,对策略的理解也有很大错误。我们几个会想办法解决此事。你这番话我会原原本本地告诉殿下,告诉子烈徐荣飞燕张燕和仲渊李玮他们。希望他们能重视对外策略并且马上做出修改。”

“这趟边疆之行,对陛下的震撼很大。在金雪原的时候,陛下曾说,如果他是鲜卑人的首领,他长大了定要率军攻打大汉,由此可见边疆和大漠的困苦对他触动很大。他会是个好皇帝,会完成我们的心愿。”

李弘转头望向阎柔,“羽行兄病倒了,北疆的事就交给你。”

“你呢你要回长安”阎柔问道。

“不,我打算带陛下到辽东去趟,然后到乌侯秦水,到火云原。”李弘笑道,“我要带着陛下看看这广袤的万里疆土,让他知道大汉的雄伟,让他知道大汉的穷苦,希望他能把西北两疆和大漠牢牢记在心里。大汉能否中兴,关键在于西北两疆和大漠的稳定,将来还有西域的稳定,只要这些地方稳了,大汉的繁荣昌盛指日可待。”

“辽东乌丸的叛乱刚刚平定,东部鲜卑的禸 讧余波尚未平息,此刻去辽东太危险了。”玉石急忙劝道,“大将军,你还是回长安吧。殿下到了晋阳后,三番两次催你回京,你为什么就是不听”

“我不回去,殿下就不会回去,这样仲渊可以在子烈飞燕的支持下,大刀阔斧地推行改制,没有人可以阻挡他的攻势。”李弘叹道,“仲渊等了很多年了,好不容易等到机会,我不能让他半途而废啊。殿下如今大权旁落,又被仲渊逼得远走晋阳,心里的愤怒可想而知。过段时间,改制之策推行实施了,初见成效了,她大概就能理解仲渊的艰难和忠诚了,她对仲渊的怨恨也会渐渐消散。”

“但是”雷子苦笑道,“到了那个时候,朝堂上的矛盾大为缓和,大司马和丞相几乎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他们在朝野上下非常有威信,权势更是如日中天,这对大将军来说”

“我需要他们建立比我更大的威信,我需要他们的权势和我旗鼓相当,甚至超过我”李弘看看众人不解的目光,笑着说道,“但他们做得还不够,威信还不够大,权势也还不够大,我还要给他们更多的时间。”

“为什么”卫峻吃惊地问道。

“有件事,你们心里大概都有数。”李弘犹豫了片刻,决定还是解释下,“我们都是起从幽州走出来的,我们生死与共,亲如兄弟,我也不打算隐瞒你们。早点说出来,你们也好有个心理准备。”

众将神se 凝重。鲜于辅冲着李弘微微笑,似乎对他这种做法很赞同。大家都是兄弟,有些事早点说出来有好处,免得将来惹出不必要的麻烦。

“就是雯儿和秀儿的事。”李弘低声说道,“过几年,她们两个总有个要进宮,那时我就是外戚了。”

“外戚和后宮不得干政,这是大汉律的规定,这是原则,这是大汉之所以逐步走向败亡,这是我们打了二十多年的仗,这是导致几十万将士和上千万百姓悲惨死去的根本原因。”李弘用力挥了下手,“从张温等七位老大臣到晋阳重建朝廷开始,从我们开始中兴大业那天开始,这个原则就重新成为大汉条不可更变的律法,凡违背者,以谋大逆论处,杀无赦。”

众人骇然变se 。虽然谁都知道李弘会成为外戚,但谁都不会想到李弘会主动离开朝堂,即使李弘今天说出来了,众人还是难以置信,禸 心极度震骇。

“或许你们说,不让雯儿和秀儿进宮,但此事我能做主吗整个朝廷都在逼我,我能不答应吗我答应了,就是外戚,我成了外戚,我还能继续把持权柄吗我继续把持权柄等于践踏大汉律,那么,大汉律失去了尊严和威仪,大汉还能中兴吗我们打了二十多年的仗还有什么意义”

“你去哪”卫峻急促地喘了口气,紧张地问道。

“我还能去哪当然是这里了”李弘指指脚下的地面,“这是我的家,我回家,我为大汉戍守北疆。”

“陛下主政了,你走了,但殿下还在,她短期禸 不会交出权柄,这不成了后宮干政吗”阎柔马上想到了个可怕的问题,说br >